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三冗的意思、三冗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三冗的解释

宋 时指厢军和过多的官员、僧道。 宋 司马光 《吴正肃公挽歌辞》之二:“吏不容三冗,民皆戴二天。”《宋史·宋祁传》:“何谓三冗?天下有定官无限员,一冗也;天下厢军不任战而耗衣食,二冗也;僧道日益多而无定数,三冗也。三冗不去,不可为国。”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三冗"是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史中的专有名词,特指北宋时期形成的三大财政负担。该概念最早见于《宋史·食货志》,经现代学者系统归纳后成为历史研究术语,具体释义如下:

一、核心定义 三冗指"冗官""冗兵""冗费"三位一体的制度性弊端。北宋官僚机构膨胀、军队规模失控、财政支出激增,形成互为因果的恶性循环。据《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至庆历年间官员总数已达真宗时期的三倍。

二、具体构成

  1. 冗官:科举取士与恩荫制度叠加,导致官僚体系急剧膨胀。按《宋会要辑稿》统计,元丰改制前中央机构官员超2.4万,较唐开元时期增长400%;
  2. 冗兵:募兵制下常备军超120万,占财政收入六成。沈括《梦溪笔谈》指出"一卒之费,岁约百缗";
  3. 冗费:除官俸军费外,包含岁币支出(《宋史》载澶渊之盟年付辽绢20万匹、银10万两)、宗室开支(《文献通考》记元祐年间宗室月俸达七万贯)。

三、历史影响 这一结构性矛盾直接导致"积贫积弱"局面。漆侠在《宋代经济史》中核算,治平二年财政赤字达1573万贯,为唐代最高年收入的2.4倍。范仲淹"庆历新政"、王安石"熙宁变法"均以解决三冗为核心目标,但受制度惯性制约未能根治。

网络扩展解释

“三冗”是宋代政治经济领域的重要概念,指当时国家面临的三大冗杂问题,具体解释如下:

  1. 核心含义
    “三冗”指冗官、冗兵、冗费,是北宋中期因官僚机构臃肿、军队规模过大、财政开支繁重导致的国家积贫积弱现象。该概念最早由北宋官员宋祁提出,后成为改革派(如范仲淹、王安石)推行新政的重要依据。

  2. 具体表现

    • 冗官:官僚体系庞大,官职重叠且无限额,导致行政效率低下(《宋史·宋祁传》称“天下有定官无限员”)。
    • 冗兵:厢军(地方非作战部队)数量过多,战斗力低下却消耗大量资源(如提到“厢军不任战而耗衣食”)。
    • 冗费:因前两者及皇室开支、岁币等,财政负担沉重(指出“多余的经费”)。
  3. 历史影响
    三冗问题直接导致北宋“积贫积弱”,成为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等改革的核心动因。如举例,庆历新政前国家已陷入这一困境。

  4. 延伸说明
    明代林大钦在《廷试策》中曾借用“三冗”批判时政,但该概念本质源于宋代社会矛盾。

“三冗”是宋代特定历史背景下的结构性弊病,反映了官僚制度与军事体系的过度扩张对国家治理的负面影响。

别人正在浏览...

爱别离苦邦谍报章杯斝鹎鵊崩坍褊躁闭壁清野冰餹滨近碧髓逼新槎岈车辅刺虎大梁德川家康禘祭对册付嘱高産工丽桂华黑帝鸿门宴黄零草灰鬲狐鸣鱼书教廷径术军棍军民喟然敛戈量气鲁阳驴脣马觜毛裘念奴娇啮指鬅首洽熙容成子赡辨神使鬼差身自识羞思企私树佻然痛杖同族头方頽浪畖留万叶集伪易污德闲深里新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