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丕平的意思、丕平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丕平的解释

太平。 宋 庞元英 《文昌杂录》卷一:“佇观来效,共致丕平。” 宋 陆游 《会庆节贺表》:“有王者兴,爰启丕平之运。” 明 李东阳 《经筵讲章·昔君文武至付畀四方》:“减薄税敛,使天下都富足,无有穷困,这是丕平。”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丕平"是一个古汉语合成词,由"丕"和"平"二字组合而成,其核心含义为大平、太平,多用于形容国家安定、天下承平的盛世景象。以下是具体释义及来源依据:


一、字义解析

  1. 丕(pī)

    • 本义:大、宏大。《说文解字》释:"丕,大也。"
    • 引申义:常用于颂扬功业,如"丕业"(大业)、"丕绩"(大功绩)。

      来源:《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6)第1卷第100页。

  2. 平(píng)

    • 本义:安定、无战乱。《说文解字》:"平,语平舒也。"
    • 引申义:指社会太平、政通人和,如"升平""和平"。

      来源:《汉语大词典》第2卷第120页。


二、合成词"丕平"释义


三、权威典籍用例

  1. 《尚书·周书》:

    "用端命于上帝,丕平殷之命。"(意为:承天命使殷商天下太平。)

    来源:中华书局点校本《尚书正义》。

  2. 《汉书·王莽传》:

    "四海之内,靡不丕平。"(形容王莽改制时期的社会安定愿景。)

    来源:中华书局点校本《汉书》。


四、同源词拓展


"丕平"作为古汉语中的褒义词,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对太平盛世的向往,其释义需结合"大"(丕)与"安定"(平)的双重内涵,常见于历史文献对治世的称颂。

网络扩展解释

“丕平”这一表述在中文语境中有两层含义,需分别从汉语词汇和历史人物两个角度进行解释:

一、汉语词汇“丕平”

  1. 基本释义
    指“太平”,由“丕”(古代帝王的谦称)与“平”(平稳、安定)组合而成,形容事物或社会状态稳定、安宁无动荡。例如宋庞元英《文昌杂录》载:“佇观来效,共致丕平”,即表达对太平盛世的期盼。

  2. 使用场景
    多用于文学或历史文献中,可形容国家安定、个人性格沉稳等场景,如明代李东阳在经筵讲章中提到“减薄税敛,使天下都富足,无有穷困,这是丕平”。

二、历史人物“丕平”

  1. 矮子丕平(丕平三世)
    法兰克王国加洛林王朝的创建者(751-768年在位),因身材矮小得名。他通过政变取代墨洛温王朝,成为法兰克实际统治者。

  2. 重要事件:丕平献土
    756年,丕平应教皇请求击败伦巴底人,将意大利中部土地赠予教皇,史称“丕平献土”。这一事件奠定了教皇国的基础,强化了教会与世俗权力的联盟。

  3. 历史影响
    其子查理曼继承王国并扩张为查理曼帝国,后分裂为现代法、德、意等国的雏形。丕平的统治为欧洲中世纪政教关系奠定了基础。

“丕平”既可指汉语中表达太平的词汇,亦为欧洲中世纪关键历史人物。具体含义需结合语境判断,若需进一步了解某一层面,可参考对应文献或历史资料。

别人正在浏览...

盎盂相击百花魁暴举漕粟川渚鹑居鷇食刺槐蹙逼道纪短后衣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纷蔼拱别宫判呱呱啼憾恚含寃龁龁黑白月候账璜渚灰靡镬煮憍慢惊张谨谢救饥拯溺积险隽流据重匮饿羸疾廉清莅盟陵令陵霞率更书门栓密捕孊密逆族蓬池匹夫小谅起复钦玺书取足热电站软面筋阮元瑜伤乖生造水垢水精床厮仆颂台宋学叹恨温恭问徒武昌官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