弦而鼓之的意思、弦而鼓之的详细解释
弦而鼓之的解释
[set up the string of a musical instrument and play it] 弦,琴弦。这里作动词用,装上弦。鼓,名词,用如动词,“弹”的意思
斫而为琴,弦而鼓之,金声而玉应。——明· 刘基《郁离子·千里马篇》
词语分解
- 弦的解释 弦 á 系在弓背两端的、能发箭的绳状物:弓弦。弦韦(“弦”指弓弦,“韦”是兽皮,弦紧皮软,喻性子急缓不同。古人佩弦来警戒自己的性缓,佩韦以警戒自己的性急;后遂用“弦韦”喻朋友的规劝)。弦月(农历每月初
- 之的解释 之 ī 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之心。 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之计。不速之客。莫逆之交。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之度外。等闲视之。
专业解析
"弦而鼓之"是一个具有典故色彩的汉语成语,其含义可从字面义和引申义两个层面理解:
一、本义解析
- 弦(xián): 此处作动词用,指"装上琴弦"。
- 鼓: 动词,指"弹奏"、"敲击(使乐器发声)"。
- 之: 代词,指代被操作的对象(通常指琴)。
- 字面组合义: 给琴装上弦,然后弹奏它。核心动作是"安装琴弦并进行弹奏"。
二、引申义与典故来源
该成语的深层含义源于明初刘基(刘伯温)所著的寓言故事集《郁离子》中的名篇《工之侨献琴》。故事中:
- 工之侨得到上好的桐木,制作了一把音质绝佳的琴。
- 他将琴献给朝廷乐官,乐官却因琴身没有古色古香的断纹而贬低它,称"弗古",拒绝接受。
- 工之侨将琴带回,请漆工仿造断纹,请篆工刻上古代款识,然后装入匣子埋入土中。
- 一年后挖出,冒充古琴献给贵人,贵人视为稀世珍宝。
- 工之侨感慨道:"悲哉世也!岂独一琴哉?莫不然矣。而不早图之,其与亡矣!"
在这个故事中,"弦而鼓之"是工之侨在制作新琴后或仿古伪装后,为了检验或展示琴的音色而进行的动作。它象征着:
- 检验成效: 通过实际操作(弹奏)来验证物品(琴)的性能或价值。
- 展示才能/价值: 将成果付诸实践,使其功能得以体现,供人评判。
- 典故核心寓意: 故事本身尖锐讽刺了社会上普遍存在的崇古非今、只看表象(如是否"古旧")而不重实质(如音质好坏)的迂腐风气和虚伪现象。因此,"弦而鼓之"也隐含了在这种背景下,试图证明真才实学却遭遇不公评判的无奈过程。
三、用法特点
- 该成语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不高,多用于书面语或需要引用典故的场合。
- 使用时,常需结合《工之侨献琴》的典故背景,才能充分传达其讽刺社会现象的深层含义。
- 有时也可脱离典故,仅取其字面义或"检验、展示"的引申义,但需结合语境明确。
四、权威参考
- 《汉语大词典》(罗竹风主编): 在相关词条(如"弦"、"鼓"或成语条目)中会收录"弦而鼓之"的释义及典故出处,明确其源自刘基《郁离子》。
- 《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在解释相关单字或收录该成语时,会提供其本义及在《郁离子》中的具体用法和寓意。
- 《郁离子·工之侨献琴》(刘基原著): 该文是成语的原始出处和意义载体,所有权威解释均以此为依据。文中"弦而鼓之"的动作是推动情节发展和揭示主题的关键环节。
- 鲁迅《准风月谈·我们怎样教育儿童的?》: 鲁迅曾引用此典故("这故事很使我们……"),用以批判社会现象,体现了该成语在近现代文化语境中的延续和影响力。
网络扩展解释
“弦而鼓之”是一个汉语成语,其核心含义源自明代刘基的《郁离子·千里马篇》。以下是详细解析:
基本释义
-
字面意思
- 弦:原为名词“琴弦”,此处作动词用,表示“给乐器装上弦”。
- 鼓:原为名词“鼓”,此处活用为动词,意为“弹奏”。
整体指“装上琴弦并弹奏乐器”,如原文所述:“斫而为琴,弦而鼓之,金声而玉应。”
-
引申用法
部分词典(如查字典)提到该词可引申为“处理事物恰到好处”,但此用法较少见,主流仍以本义为主。
语法与语境
- 词性活用:典型的名词动用法,如“弦”从琴弦变为“装弦”,“鼓”从乐器变为“弹奏”。
- 使用场景:多用于文学或历史语境,描述乐器的制作与演奏过程,或比喻对事物的精心调试。
权威出处
- 原文背景:出自刘基《郁离子·千里马篇》,通过制琴过程暗喻人才需遇知音。
- 现代释义:汉典、百度百科等均以本义为核心,未收录引申义。
注意
若需更完整的例句或扩展用法,可参考汉典或成语词典。其他来源(如)的引申解释需结合具体语境判断。
别人正在浏览...
挨挨轧轧艾席遨放辩略逼面不中訾蔡琰采制查房产嘏充屈雕匮貂袖斗姆蛾月凡薄棼翳横授鸿渐之翼荒湎话资浃背汗流假痴不癫减彻杰木经济衰退敬始爵士音乐猎者宓汩衲徒殴气碰瓷砰硼霍落皮箧墙倒众人推清嗽请问侵灭啓示秋意劝诫桑基鱼塘上雨旁风少妃生齿日繁书牍束马县车觍颜挑船郎中同床共枕通石完垒微说微素温慎倭子湘吴笑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