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acks of a wanderer] 形容行踪不定,像浮萍般四处漂浮
恨匆匆,萍踪浪影,风剪了玉芙蓉。——《牡丹亭·闹殇》
见“ 萍踪 ”。
亦作“ 萍踪 ”。浮萍的踪迹。常比喻行踪飘泊无定。 元 萨都剌 《秋日池上》诗:“飘风乱萍踪,落叶散鱼影。” 元 方回 《寄呈吕道山于八桂》诗:“但愿岁时一相见,萍踪从昔惯漂萍。” 明 何景明 《除夕刘户部宅》诗:“江湖有歧路,漂转叹萍踪。” 清 李渔 《怜香伴·神引》:“萍踪偶寄梵王边,莫道无缘却有缘。” ********* 《萍踪忆语》一:“现在‘萍踪’略定,很想就记忆所及,记些‘忆语’出来,陆续在本刊上发表。”
“萍踪”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píng zōng,由“萍”(浮萍)和“踪”(踪迹)组成,字面意为“浮萍的踪迹”。以下是详细解释:
比喻人的行踪漂泊不定,如同浮萍随水漂流般居无定所。例如:“萍踪浪迹”形容四处漂泊的生活状态。
常见于古典文学或抒情表达中,强调人生的漂泊感或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例如:“江湖有歧路,漂转叹萍踪。”(明·何景明)
如需更多例句或历史文献中的具体用法,可参考权威词典或古典文学著作。
萍踪(píng zōng)是一个汉字词语,由两个部首组成。其中,“艹”是草字头部首,表示与植物有关;“足”则是脚字旁部首,表示与脚有关。
按照笔画顺序拆分,萍踪由13个笔画组成。其中,“艹”部由4个笔画构成,即1横+3撇;“足”部由9个笔画组成,即2横+3竖+2撇+1捺。
“萍踪”一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学作品。在《左传·襄公二十五年》中有“一萍踪,莫知其踪”之句。这句话表达了人间纷繁复杂的事物,像漂浮的萍叶一样难以捉摸。因此,“萍踪”逐渐演变为形容人或事物轻盈摇曳、不固定的状态。
在繁体字中,萍踪的写法为「萍蹤」。其中,“蹤”是繁体字中“踪”的写法。
古时候,汉字的写法有所不同。而“萍踪”这个词的古代写法是「萍蹤」,其中,“萍”字的古代写法是「萍」,形状与现代写法保持一致;“蹤”字的古代写法是「蹤」,形状与现代写法稍有差别,字形更为繁复。
以下是一些关于“萍踪”的例句:
1. 人生如梦,一切都是萍踪过客。
2. 心无萍踪,自在四方。
组词:涓萍、踪迹、踪影。
近义词:流离、浮动、飘忽。
反义词:稳定、固定、扎根。
傲撇渀荡闭置草帚儿常满灯朝籍尺笺创革楚氛出膺翠黄剉折彫飕斗艶争妍凡鸟费损锋棱風起潮涌凤穴杠台赣激干浄利索各种国步艰难活结火奴鲁鲁僭逆记别节楼吉光片裘课与魁杰馈诒枯木逢春令轨律度盲明玫瑰露蜜囊拿刀动杖年头月尾凝脂炰羞沛迟迫趣庆丰司然诺人多口杂日不我与三邦三大运动散绥舐鼎顺方锁梃儿讨恶翦暴屠龙危岭嚣讟谐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