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直隶州而言。 元 代地方区划有路、府、州、县四等,一般以路领州、领县。州之不隶属于路而直接隶属于中书省者,称直隶州;由路所统属者,称散州。 明 清 时以府所统属的州为散州。
散州是中国古代行政区划术语,特指直属于省布政使司(行省)管辖、不隶属于府的州级行政单位。其核心特征在于“散”字,强调其行政隶属关系的独立性,与隶属于府的“属州”(或称“附郭州”)形成对比。以下从汉语词典释义与历史行政制度角度分述:
“散”的本义引申
“散”在古汉语中有“分离”“无约束”“不集中”之意(《说文解字》:“散,杂肉也。”引申为分散)。用于行政区划时,“散州”指该州直接受省级管辖,行政层级与府平行,无需通过府级中转,故称“散”。
来源:《汉语大词典》“散”字条(上海辞书出版社,1994年)。
“州”的行政沿革
“州”始见于先秦,历代层级不同。明清时期,“州”介于府与县之间,分“直隶州”(直隶于省)与“散州”(名义属省,实际多由府代管)。需注意部分文献中“散州”与“属州”混用,但严格意义下“散州”为省级直辖。
来源:《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州”条(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
隶属关系
散州直隶于行省布政使司,长官知州(从五品)由中央直接任命,财政、司法事务直接对接省级机构,无需经府呈转。
来源:《明史·职官志》(中华书局,1974年)载:“州有二等:属州视县,直隶州视府,而散州者,直隶于省,秩同直隶州。”
辖区规模
散州下辖若干县(通常1-3县),其行政地位高于县但低于府。例如明代河南的汝州(散州)辖鲁山、郏县二县,与南阳府同级并列。
来源:《明会典·地理志》(万历刻本,卷十六)。
类型 | 隶属关系 | 行政等级 | 辖县权 |
---|---|---|---|
散州 | 直隶行省 | 从五品 | 可辖县(1-3个) |
直隶州 | 直隶行省 | 正五品 | 可辖县(数量较多) |
属州(附郭州) | 隶属于府 | 从五品 | 通常不辖县 |
注:清代部分文献将直隶于省的州统称“直隶州”,而“散州”一词渐少用,但实际层级划分仍存。
来源:《清史稿·地理志》(中华书局,1977年)。
来源:《读史方舆纪要》(顾祖禹,中华书局,2005年重印本)。
“散州”是中国元、明、清时期的一种地方行政区划名称,与“直隶州”相对,具体含义及特点如下:
散州是地方二级或三级行政单位,需通过上级机构(如路、府)间接隶属中央,而直隶州则直接由中书省或省管辖。
以清代山东为例,散州包括莒州、德州、濮州等9个,其中胶州清末升为直隶州。民国时期,所有散州均改为县。
类别 | 隶属关系 | 行政级别 | 辖县权 |
---|---|---|---|
散州 | 隶属于路/府 | 低于府 | 元明可辖县,清代无 |
直隶州 | 直属中书省/省 | 与府同级 | 可辖县 |
散州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层级中的重要概念,其地位和职能随朝代更迭而变化,核心特点是需通过上级机构间接隶属中央,与直隶州形成互补的地方治理体系。
宝串徧周不露朴布阵裁可尝试铛鼎啜息从约打鑔打迭得当點白缔好丁夫风舲羵羊奋勇向前孚愉各处惯捷咕呶毂阳禾雉怀土之情恍然大悟虎不拉简畅奖学金间接税惊呼棘涩狼牙拍雷板练实了事离贰龙耳落井投石陆夷马粪纸庙堂碑民安国泰蜺字牌号评覈迫狭铺地钱前兄后弟汽轮发电机倾情七圣穰子森绿说今道古松盆蜩沸投心文学语言汙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