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swallow a date whole]∶把枣整个儿吞下去,不加咀嚼,不辨滋味
(2) [to do a thing without thought;read without understanding]∶比喻做事不加思考,笼统含混
把枣子整个吞下。多比喻在学习上不作分析、选择,笼统地加以接受。 元 吴昌龄 《二郎收猪八戒》第一折:“我见你须臾下礼有蹺蹊,我这里囫圇吞个枣不知酸淡。” 茅盾 《夜读偶记·理想和现实》:“缺乏辨别力的青年,囫囵吞枣地读了《红楼梦》,的确会产生一些不健康的思想情绪。”
“囫囵吞枣”是一个汉语成语,拼音为hú lún tūn zǎo,通常用于比喻学习或理解事物时缺乏深入思考和分析,只是笼统接受。以下是详细解释:
字面解释:
指不加咀嚼,把枣子整个吞下去。其中“囫囵”意为完整、整个儿,“吞”即吞咽。
引申意义:
比喻对知识、信息或事物不加分析,生吞活剥地接受,缺乏消化和思考。例如学习中死记硬背、阅读时不求甚解。
该成语常用于批评学习或工作中的肤浅态度,强调深入理解的重要性。例如教育场景中提醒学生避免死记硬背,或工作中分析问题需细致全面。
如需查看具体出处或扩展故事,可参考《碧岩录》《湛渊静语》等文献。
囫囵吞枣是一个成语,意思是形容人读书或者学习时不加选择地一口吞下全部的知识,以致理解不深入或者缺乏批判性思维。
囫 - 囗(固定部首),8划
囵 - 囗(固定部首),7划
吞 - 口(活动部首),7划
枣 - 木(木部),9划
《囫囵吞枣》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朱子语类》这本著作中。在繁体字中,囫囵吞枣的写法是「囫圇吞棗」。
在古代汉字中,"囫"的写法是"口"上面有一个"犬"的旁边加上一个"大";"囵"的写法是"方"上面加上两个"人";"吞"的写法是"犬"加上一个"口"。
他只是囫囵吞枣地读了几页书,却没有理解其中的深意。
囫囵、吞并、吞噬
近义词:一知半解、浅尝辄止
反义词:慢慢品味、全面理解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