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谓向皇帝上书直言。《汉书·扬雄传下》:“独可抗疏,时道是非。” 唐 权德舆 《奉送孔十兄宾客承恩致政归东都旧居》诗:“乞身已见抗疏频,优礼新闻詔书许。” 清 李渔 《玉搔头·极谏》:“严亲忧国太焦劳,抗疏甘将斧鉞膏。”
“抗疏”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如下:
历史文献
其他引用
如需进一步了解,可参考《汉书》或杜甫诗作原文。
《抗疏》一词指的是对抗、抵制或反对上级指令或政策的行为。这个词常常用来描述个人或团体对不合理或不公正的决策表示不满,以行动来表达对其的反对。
《抗疏》的拆分部首为手部,即“扌”。它的笔画数为5画。
《抗疏》一词最早出现于明代,是由明朝政府机构设立的疏务司所使用的名词。当时,疏务司是负责处理奏疏的机构,因此这个词被用来指代抵抗和反对上级政策的请求或奏疏。
《抗疏》的繁体字为「抗疏」,读音与简体字相同。
古时候,汉字的写法有些不同于现代。《抗疏》的古时候汉字写法为「拡肅」。
1. 他们发起了一场抗疏行动,抵制政府对环境破坏的决策。
2. 这次学生抗疏活动引起了广泛关注,促使政府重新考虑政策。
3. 历史上有许多著名的抗疏运动,为人们争取了更多的权益。
1. 抗议:指以言辞或行动对不公正、不合理的决策或政策进行反对。
2. 抗争:指为争取权益或实现目标而进行的斗争或对抗。
3. 反抗:指对权威、压迫或不合理行为进行抵抗、反对。
1. 抗拒:指对不接受或拒绝接受某种命令、安排或建议。
2. 抵抗:指对外来的侵犯、攻击或压力进行拒绝或反抗。
1. 服从:指根据上级指令或决策进行顺从和遵守。
2. 顺从:指对命令、规则或指导进行接受和遵从。
帮箱巴渝北朝徧祀闭壁清野长递畅然长亭茶毘车辂承衾酬谢欻砉从立代偿大致登云肚里蛔虫丰懿感恋高墩孤经故主皓耀禾谷夫人坏彻回环会物混号活似旌车可怜生狼狈万状燎炬栗房满世间迷阵蝻虸内疚神明逆教濆发乾打哄亲兄弟入己赃三大营桑荫未移山例失度逝物睡眼死乱素呾缆俗歌踏趿投充歪诗往复硙牛汶阳田小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