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谓向皇帝上书直言。《汉书·扬雄传下》:“独可抗疏,时道是非。” 唐 权德舆 《奉送孔十兄宾客承恩致政归东都旧居》诗:“乞身已见抗疏频,优礼新闻詔书许。” 清 李渔 《玉搔头·极谏》:“严亲忧国太焦劳,抗疏甘将斧鉞膏。”
抗疏是汉语中一个具有特定历史内涵的古代官场用语,指臣子向君主直言进谏、呈递奏章的行为。其核心含义可从词义与用法两方面解析:
词义溯源
“抗”字本义为抵御、违抗,《说文解字》释为“扞也”,引申为刚正不阿的态度;“疏”在秦汉后特指分条陈述的文书,《文心雕龙》中明确“奏启”类公文的功能为“陈政事,献典仪”。二字合成“抗疏”,即指以奏章形式直言劝谏,尤指在君主决策失当时据理力争的举动。参考《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年版)第6卷第123页对“抗疏”的释义。
历史语境
抗疏行为集中见于中国古代谏官制度中。例如《汉书·王莽传》记载“群臣抗疏,争之甚切”,展现臣子对皇权的制衡作用。唐代杜甫《秋兴》诗句“匡衡抗疏功名薄”亦用此典,反映士人通过奏疏表达政治主张的传统。据《中国历史大辞典》(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考证,此类奏疏需符合特定文体规范,兼具逻辑性与文学性。
语义辨析
与现代汉语“上书”“进谏”相比,“抗疏”更强调奏章内容包含对权威的质疑或修正,暗含风险性。清代赵翼《廿二史札记》评述明代官员抗疏现象时称“批鳞之谏,九死无悔”,凸显其政治勇气。该词现多用于历史研究或文学评论领域,形容敢于直谏的精神品格。
“抗疏”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如下:
历史文献
其他引用
如需进一步了解,可参考《汉书》或杜甫诗作原文。
奥德赛剥害变齐不臣春物道帔點字地维豆藤端公法罗群岛防限歌伯龟袋瞽论箍眼顾自鹤植泓浄怀爱黄腻腻获售胶漆解头解寃稽缓精悍短小举国上下巨雀聚讼纷纭口对款缝婪栗流岁漏壶马厩铓颖绵劣明甫派合陪嫁窍木轻逸青筠全门塙覈雀梅日月相三学师矩试邑疏不破注通勤王太后违世乖俗夏服相敬如宾先声夺人小秀洗骨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