笏囊的意思、笏囊的详细解释
笏囊的解释
放笏的袋子。 唐 冯贽 《云仙杂记·笏囊笏架》:“ 会昌 以来,宰相朝则有笏架,入禁中,逐门传送至殿前,朝罢则置于架上。百寮则各有笏囊,亲吏持之。”《旧唐书·张九龄传》:“故事皆搢笏於带,而后乘马, 九龄 体羸,常使人持之,因设笏囊。” 清 孔尚任 《桃花扇·设朝》:“过 江 同是从龙彦,也步金阶抱笏囊。”
词语分解
- 笏的解释 笏 ù 古代大臣上朝拿着的手板,用玉、象牙或竹片制成,上面可以记事:朝(俹 )笏。“京兆尹郑叔则,怫然曳笏却立”。 笔画数:; 部首:竹; 笔顺编号:
- 囊的解释 囊 á 口袋:药囊。探囊取物。囊空如洗。囊括。 〔囊生〕藏语,中国西藏农奴主家的奴隶。亦称“朗生”。 像口袋的东西:胆囊。胶囊。囊肿。 囊 ā 〔囊膪〕猪的乳部肥而松软的肉。 〔囊揣〕a.虚弱,懦弱
网络扩展解释
笏囊是古代官员用于盛放笏板的专用袋子,其名称和功能与笏板密切相关。以下是综合多个权威资料的详细解释:
一、定义与用途
笏囊专指存放笏板的便携式容器。笏板是古代大臣朝会时手持的狭长板状物,用于记录帝王旨意或书写奏议内容。笏囊的出现解决了官员携带笏板不便的问题,尤其适用于体弱或需频繁使用笏板者。
二、历史起源
笏囊的正式使用可追溯至唐代开元年间。据《旧唐书·张九龄传》记载,宰相张九龄因年老体弱(“体羸”),无法亲自持笏板,遂命随从背负笏囊携带笏板。这一做法最初为实用需求,后逐渐成为官员效仿的潮流,至唐武宗会昌年间已蔚然成风。
三、材质与形制
笏囊材质未见明确记载,但结合唐代织物工艺推测,可能以丝绸或皮革制成。其形制应与笏板尺寸匹配,便于收纳长条形笏板(唐代笏板多长一尺六寸至二尺六寸,约合今37-60厘米)。
四、功能演变
- 实用功能:初期作为笏板收纳工具,便于官员行动。
- 身份象征:笏囊使用者多为高级官员,如宰相张九龄,后演变为官场地位的标志。
- 礼仪延伸:笏板本为朝仪重要器物,笏囊的出现完善了笏板使用礼仪体系。
五、文化影响
笏囊的流行反映了唐代官僚体系的发展,其“亲吏持之”的携带方式(见《云仙杂记》),甚至可视为古代官员“秘书”制度的雏形。清代孔尚任《桃花扇》中“抱笏囊”的描写,更说明其已成为文学中的官场意象。
注:笏囊相关记载主要见于《旧唐书》《云仙杂记》等典籍,现代研究可参考考古发现的唐代织物及壁画中的佩囊形象。
网络扩展解释二
《笏囊》是一个常见的汉字词语,由两个字组成。下面将分别解释每个字的意思、拆分部首和笔画、来源、繁体、古时候汉字写法、例句,并提供一些组词、近义词和反义词。
1. 笏(hù):这个字的拆分部首是竖钩并且它有六个笔画。它通常指的是古代官员使用的一种文具,形状像扇形而且有柄,用于表示地方官的职位。
2. 囊(náng):这个字的拆分部首是囗、⺆并且它有十个笔画。它指的是一种装东西的袋子或容器,常用于携带食物、药品等物品。
《笏囊》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在古代官员在上朝时,会佩戴一种叫做“笏”的文具,用来表示自己的身份与官职。而这种“笏”通常是放在一个袋子或容器里携带,这个容器就叫做“囊”。因此,“笏囊”就成为了指代古代官员携带笏的容器。
在繁体中,这个词的写法仍然保持为“笏囊”,没有什么变化。
古代汉字的写法与现代有所不同,但“笏囊”这个词的字形在古代与现代基本相同,没有较大的变化。
下面是一个关于“笏囊”的例句:
他挂在腰间的笏囊里装满了公文和书信。
一些与“笏囊”相关的组词有:
囊中之物(意思为易得的东西)
囊括(意思为完全包括所有的)
笏使(意思为拿着笏的官员)
与“笏囊”近义的词语有:
笏:官袍
容器:器皿
袋子:口袋
与“笏囊”相反或有对立关系的词语有:
空手:没有任何物品
无器:没有容器
无袋:没有袋子
通过以上的介绍,希望能帮助你更好地了解“笏囊”这个词的意思、拆分部首和笔画、来源、繁体、古时候汉字写法、例句,以及一些组词、近义词和反义词。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