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moothly] 平展地紧挨着;按平
窗户纸糊得很平帖
(1).平稳妥帖。 唐 高蟾 《偶作》诗之一:“丁当玉珮三更雨,平帖金闺一觉云。” 宋 周邦彦 《虞美人》词:“金闺平帖春云暖,昼漏花前短。”《朱子语类》卷一二五:“ 庄子 较之 老子 较平帖些。”
(2).顺从,平服。 宋 梅尧臣 《碧云騢》:“ 布 昨知 魏府 ,经南郊赏给,军人平帖无言。”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人民反清斗争资料·广东大埔县乡民滋事》:“其原知县 胡某 见民情渐就平帖,十四日,遂率差勇十名,亲诣该处督订门牌。”
“平帖”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有以下两层含义:
指物体表面平整、服帖,没有褶皱或凹凸。例如:
用于形容状态或情绪恢复稳定、安宁:
该词在古籍中多用于诗词或历史记载,现代使用频率较低,常见于文学性较强的语境。其近义词包括“平服”“妥帖”,反义词如“动荡”“皱褶”。
《平帖》是一个汉字词语,其意思是指文稿或书籍的抄写本。在古代,由于印刷术未被发明,人们只能通过手工抄写来传播书籍和文献。而《平帖》就是这些抄写本的代称。
《平帖》中的汉字拆分为两个部首。首先是“立”部,表示立字旁;其次是“巾”部,表示帛字旁。总笔画数为8画。
《平帖》最早出现在明代蒋子龙的《文房四谱》中,其中的“笔法篇”提到:“凡平正之字,称曰最佳。”由此,人们开始将抄写得平正规整的文稿称为《平帖》。
《平帖》的繁体字为「平貼」。
在古代,汉字的书写方式与现代略有不同。例如,《平帖》的字形在古时以“兾”表示“帖”,这是由于字形演变而来。而“平”字的构造和现代相同。
他展示了一本古老的《平帖》,字迹整齐漂亮。
平正、帖子、横平竖直
抄本、笔记本、纸质文稿
印刷品、电子文档、打印本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