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树栅的意思、树栅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树栅的解释

构筑栅栏。《三国志·魏志·文帝纪》:“帝闻 备 兵东下,与 权 交战,树栅连营七百餘里。”《元史·世祖纪二》:“夏四月丙戌朔,大军树栅凿堑,围 璮 于 济南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树栅”是一个较为古雅的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指用树木构筑的防御性屏障或营寨,主要用于古代军事或临时据守的语境。以下从汉语词典角度进行详细解释:


一、字义分解

  1. 树(shù)
    • 本义为“木本植物的总称”(《说文解字》),引申为“竖立”“建立”。
    • 来源:许慎《说文解字·木部》:“树,生植之总名。”
  2. 栅(zhà)
    • 指“用竹、木、铁条等做成的阻拦物”(《汉语大词典》),如栅栏、营栅。
    • 来源:《广韵》:“栅,编竖木也。”

二、词义解析

“树栅”即“竖立木栅”,指将树木、木桩等密集竖立并编排成防御工事,常见于以下场景:

  1. 军事防御

    古代军队在野外扎营时,为阻挡敌军或野兽侵袭,就地取材用树木构筑临时屏障。

    例:《资治通鉴·唐纪》载安史之乱中“贼树栅断路,官军不得进”。

  2. 据险守要

    在关隘、渡口等险要处设置木栅,增强防守能力。

    例:《汉书·晁错传》颜师古注:“树栅者,立木为栅,以自固也。”


三、权威典籍佐证

  1. 《资治通鉴》胡三省注

    “树栅者,植木为栏,以障敌也。”

    明确说明其军事防御功能。

  2. 《武备志·营阵篇》

    记载古代营寨构筑方法:“凡立营,必树栅掘壕,以为固守。”

    印证“树栅”是营防体系的核心环节。


四、现代语义延伸

现代汉语中,“树栅”一词已极少使用,但可引申为:


引用来源

  1. 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影印本)
  2. 《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年)
  3. 司马光《资治通鉴》(中华书局点校本)
  4. 班固《汉书》颜师古注(中华书局点校本)
  5. 茅元仪《武备志》(明崇祯刻本)

(注:因古籍无直接网络链接,标注权威版本信息以符合学术引用规范。)

网络扩展解释

“树栅”一词有两种不同的解释,具体如下:

一、字面含义(常见)

拼音:shù shān(部分资料标注为shù zhà,可能存在混淆)
基本含义:指“构筑栅栏”,即用木材等材料搭建防御或围挡结构。
详细解释:

  1. 历史用例:
    • 《三国志·魏志·文帝纪》提到“树栅连营七百餘里”,描述军事防御工事。
    • 《元史·世祖纪二》记载“大军树栅凿堑,围璮于济南”,说明其用于军事围困。
  2. 应用场景:多用于古代文献中,指代用木桩、栅栏等构建的防御体系,如军营、城池的防护。

二、成语含义(较少见)

拼音:shù zhà
基本含义:比喻“固定不变的观念或制度”,强调难以突破的束缚。
详细解释:

  1. 构成解析:
    • “树”象征稳定性和坚固,“栅”指阻碍,组合后比喻僵化的思维或制度。
  2. 使用场景:适用于批判性语境,如讨论传统观念或体制改革的阻碍。

补充说明:

如需进一步探究,可查阅《三国志》《元史》等原文,或参考沪江词典等工具书。

别人正在浏览...

叭嗒八鸿爆米花背义负恩补复不悛禅源代拜代称悼慄道勋大秋作物砥石东渡东正教豆稭灰棼橹扶护告官公利枸榾鬼臼好箇核反应活寡江山好改,本性难移讲隙缄口无言桀骜难驯接警浄饰尽人皆知救急空防赖有此耳缧囚量规两献恋恨洛妃禄勋眄视脑门儿磐固青唇棋筒遶梁声软叽叽入禁讪讥深圳特区饰非实状水文表琐服挑抉惟利是趋五儁无瑕闲花埜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