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毋乃的意思、毋乃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毋乃的解释

(1).莫非;岂非。《礼记·檀弓下》:“君反其国而有私也,毋乃不可乎?”《汉书·董仲舒传》:“今废先王德教之官,而独任执法之吏治民,毋乃任刑之意与?” 清 袁枚 《新齐谐·百四十村》:“ 周叟 颇喜饮,今不来卖薪,又不来称祝,毋乃病乎?”

(2).犹无奈。 宋 赵时庚 《金漳兰谱·品兰高下》:“虽有不韙之谓,毋乃地邇而气殊,叶萎而花蠹,或不能得培植之三昧者耶?” 清 姜埰 《秋怀》诗:“君子守故辙,毋乃见者嗤。”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毋乃”是古代汉语中常见的复合虚词,由否定副词“毋”与强调副词“乃”组合而成,多用于反问语境,表达委婉的推测或质疑语气。其核心含义可拆解为以下三点:

  1. 词义解析

    “毋”在古汉语中表示禁止、否定,相当于“不要”“不可”;“乃”则用于加强语气,隐含“是”“就是”的判断意味。两者结合后,“毋乃”整体表达“岂不是”“莫非是”“恐怕是”的含义,常用于对某种观点或现象的委婉否定,暗含商榷态度。例如《论语·雍也》中“居简而行简,毋乃太简乎?”即用反问形式提醒对方行为过于简略。

  2. 语法功能

    该词多置于句首或谓语前,构成“毋乃……乎”的反问句式,通过疑问语气传递说话者的不认同感,但较直接否定更为含蓄。如《左传·僖公二十四年》载:“毋乃非德类也乎?”意为“这恐怕不符合道德规范吧?”此类用法常见于先秦典籍,后世文言文沿用。

  3. 语用特征

    “毋乃”具有鲜明的委婉性与礼貌性,适用于劝谏、辩论等需保持礼节性的场合。相较于直接否定,它通过降低语气强度,既表明立场又避免冲突,符合儒家“温柔敦厚”的表达传统。例如《礼记·檀弓》中“丧礼,与其哀不足而礼有馀也,不若礼不足而哀有馀也。毋乃不可乎?”以谦和口吻提出异议。

本释义参考《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2012年修订版)、《古代汉语虚词词典》(中华书局,2019年版)等权威辞书,并结合先秦两汉经典文献用例综合分析。

网络扩展解释

“毋乃”是古代汉语中的复合虚词,主要用于表达推测、疑问或委婉否定,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基本含义

  1. 核心语义
    “毋乃”由否定词“毋”和副词“乃”组成,字面可解为“不要是”,但在实际语境中主要表示推测或委婉质疑,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莫非”“岂不是”“恐怕是”。

  2. 语气特点
    常带有委婉的质疑或建议意味,而非直接否定。例如《左传》中的“毋乃不可乎?”(这恐怕不合适吧?),既表达质疑又留有商议余地。


二、用法分析

  1. 推测语气

    • 例1:《礼记·檀弓下》
      “君反其国而有私也,毋乃不可乎?”(您回国后却存有私心,这恐怕不合适吧?)
    • 例2:《聊斋志异》
      “旨酒自饮,不一邀主人,毋乃太吝?”(美酒自己独饮,不邀请主人,岂不是太吝啬?)
  2. 委婉否定
    在《汉书·董仲舒传》中,“毋乃任刑之意与?”(这难道不是用刑罚治国的意图吗?),通过反问表达对施政方式的质疑。


三、近义词对比


四、语义演变

早期主要用于推测(先秦至汉),唐宋后逐渐扩展出委婉否定或无奈语气,如清代袁枚《新齐谐》中“毋乃病乎?”(莫非生病了?),仍保留推测本义。


现代使用建议

该词现已罕用,多出现在文言作品或仿古文体中。阅读古籍时需结合上下文判断具体语气,翻译时可对应“难道不是”“恐怕是”等现代表达。

别人正在浏览...

半月刊悲声载道铲铗谶书赐号从嫂贉卷擣蒜东阙钝冥繁销飞班奉宣风栉雨沐光致致骨节雇募孤游哈哈儿褐袖闳中肆外胡匪壶领见轻架田九邱九十看作考分苛烦扣刀列衔六扰笼火漏夕偏衫乾巴利落潜袭牵拽擎跽全门乳媪瑞霞弱析擅美譱祥身年食盒收报机疏絶树身岁酒贪重田月桑时通方柁轮委碎无相无作贤仲西里西亚织工起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