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帝王七祀之一。所祀之主为帝王无后之鬼。《礼记·祭法》:“王为羣姓立七祀,曰司命,曰中霤,曰国门,曰国行,曰泰厉,曰户,曰灶。” 孔颖达 疏:“曰泰厉者,谓古帝王无后者也,此鬼无所依归,好为民作祸,故祀之也。” 清 龚自珍 《农宗》:“泰厉空虚,野无夭札,鬼知恋公上,亦百幅之主也。”
泰厉是汉语中一个具有历史深度的复合词,其含义可从词源、古代文献及文化语境三个层面解析。
一、词源构成 “泰”在《汉语大词典》中释义为“大之极也”,引申为安定、通顺,如《说文解字》注“泰,滑也……凡泰则通矣”;“厉”古通“疠”,《说文解字》释为“恶鬼”,段玉裁注“厉主杀害”,特指无人祭祀的孤魂。二者组合后,“泰厉”指代古代信仰中需被安抚的强力鬼神。
二、文献考据 该词最早见于《礼记·祭法》:“泰厉,诸侯所祭无后者也。”郑玄注:“泰厉,谓古帝王无后者。”据《周礼》记载,泰厉属于“五祀”之一,由官方设坛祭祀,旨在避免无主之鬼危害人间,反映了先秦时期“神道设教”的治理思想。
三、文化隐喻 在民俗学层面,“泰厉”承载着古代“慎终追远”的伦理观。如《左传》提及“鬼有所归,乃不为厉”,强调通过祭祀使凶煞转化为可沟通的祖灵。后世道教文献《云笈七签》亦将“泰厉”纳入鬼神体系,作为需以科仪化解的灾厄象征。
“泰厉”是中国古代祭祀文化中的专有名词,具体含义及背景如下:
“泰厉”是古代帝王设立的七种祭祀对象之一,特指无后代祭祀的帝王之鬼。这类鬼魂因无人供奉,被认为会作祟危害百姓,故需通过祭祀安抚。
清代龚自珍在《农宗》中提到“泰厉空虚”,指通过宗法制度使这类鬼魂得以安息,侧面反映了古代通过祭祀维护社会稳定的观念。
该词属于古代礼制术语,现代已不常用,主要见于历史文献研究。其核心思想体现了古人对自然与超自然力量的调和意识。
注:若需查看完整文献内容,可参考《礼记·祭法》原文或沪江在线词典的详细释义。
北司避风港勃腾腾餐苡陈烂出乎反乎棰辔出将入相葱白岱泰代为说项大姆子都美断灭独乐沌沌非驳肺活量肥噬符传副教授俯诎贵异锅巴华裾惶窘嫁祸谏鼙绞手唶唶金书噤颐寇奸喹啉良法林农隆頽漫天要价满眼麻纸弄耸清絜擎天之柱煞性射箭运动深山长谷摄收说话説然孰谁台衡汤水体探铜匮鹜外详核销鍊销夏湾惜老怜贫心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