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苔纸制成的笺纸。 唐 王勃 《乾元殿颂》序:“ 金门 献纳,纵麟笔於苔牋; 石馆 论思,覈龟章於竹槧。” 唐 李肇 《唐国史补》卷下:“纸则有 越 之剡藤、苔牋。”《绍兴府志·物产志二》引《嘉泰志》:“ 剡 之藤纸,得名最旧,其次苔牋。”
“苔牋”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两个角度解析:
指以苔纸制成的笺纸()。这里的“苔”指苔藓类植物,“牋”同“笺”,即书写用的纸张。古代文献如《绍兴府志·物产志二》提到,苔牋与剡藤纸类似,属于传统书写用纸的一种,可能采用苔藓类植物为原料制作而成。
部分资料提到“苔牋”可作为成语使用,读作tái xiān(可能存在注音争议),比喻长期未使用的笔,引申为“作者长期不得机会创作或作品不被重视”。例如:“这位作家如苔牋般沉寂多年,终于推出新作。”
建议结合具体文献语境判断词义。若需进一步考证,可查阅《嘉泰志》等古代地方志原始资料。
《苔牋》是指用苔藓写成的书信或信笺,古代用苔藓代替纸张写信的一种形式。这种特殊的书写方式寓意着心境宁静、回归自然。
苔牋的拆分部首是“艹”和“牛”。
苔的笔画数为12画(或称之为12划),牋的笔画数为11画(11划)。
《苔牋》一词最早出现在唐代杜牧的《秋夕》诗中:“卧看牵牛织女星,
银汉迢迢暗度秋。露浓宵雾僧高畔,
苔牋积迹虎溪侧。”
在繁体字中,“苔牋”保持相同的写法,即“苔”和“牋”。
在古代,苔牋的汉字写法基本与现代相同,但在草书或行书中可能会有一些变化。
1. 他用苔牋写了一封感谢信,表达了对朋友的感激之情。
2. 这封苔牋充满了宁静和自然的气息,让人心生平静。
苔藓、苔石、笔牍
苔藓通常可作为近义词使用。
纸笔、电子邮件等可以作为苔牋的反义词。
哀怜,哀悯白楞白卫悲东门冰棒毕娶布襦綢绵储价触石粗饲料禫祥大全鹅黄法嗣丰楙萯阳干略搆害毫米汞柱喝撺箱何取画翬江桡椒第贾生泪进迫咎繇决遂鶌鸼赖活冷竈两当铠良针流迈陆九渊緑肥红瘦母服墓盖侵刻乞头岂有此理闰位扇筤少条失教十滴水食肬守徼兽君逃官挺撞同寅协恭汶上卧冰求鲤卧不安枕匣牀献给象齿遐想悉达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