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守卫边境。《史记·黥布列传》:“ 汉王 收诸侯,还守 成皋 、 滎阳 ,下 蜀 汉 之粟,深沟壁垒,分卒守徼乘塞。”
“守徼”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以下信息解释:
指守卫边境,强调对边疆或重要关隘的军事防御。该词由“守”(护卫、防守)和“徼”(边界、边疆)组合而成,常见于历史文献中描述军事部署。
最早见于《史记·黥布列传》:“汉王收诸侯,还守成皋、荥阳,下蜀汉之粟,深沟壁垒,分卒守徼乘塞。”。此处描述刘邦在楚汉战争中分兵驻守边境要塞的军事策略。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史记》原文或权威汉语词典(如《汉语大词典》)。
守徼(shǒu jiào)是一个汉语词语,意为守卫边境。它在古代常用于描述守卫和保卫边境,确保安全的行为。
守徼由宀(mián,宀字底)和(jiǎo,角字首)组成,宀为宝盖是宇宙万物的象征,角字头表示角落或边界。总共有11个笔画。
守徼最早可以追溯到古代的边防制度。在中国古代,边防的安全是一个重要的国家问题,守徼的行为就是为了确保边境的安全。守徼一词通过演变成为现代汉语中的词汇。
守徼的繁体字为「守徼」。
在古代,「守徼」这个词有时会使用不同的汉字写法。比如,「守」可以用「守」或者「守」写,「徼」可以用「徼」或者「遫」写。
1. 士兵们守徼边境,保护国家的安全。
2. 他守徼多年,始终未曾有过一丝懈怠。
1. 守徼兵:指负责守卫边境的士兵。
2. 守徼员:指从事守徼工作的人员。
3. 御敌守徼:指抵御敌对势力入侵的守徼行动。
1. 守卫:指保卫和守护。
2. 看守:指负责看管和保卫某个地方或物品。
1. 侵略:与守徼相对,指入侵和攻击。
2. 放纵:与守徼相对,指不加限制和抑制。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