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ediocre person] 俗人
凡夫俗子
指见识浅陋或鄙俗的人。 唐 牟融 《题朱庆馀闲居》诗之一:“白丁门外远,俗子眼前无。” 清 周亮工 《书影》卷五:“若庸夫俗子,用金帛相购请,虽穷饿,掉头弗顾也。” 梁启超 《南海康先生传》第二章:“成童之时,便有志於圣贤之学,乡里俗子笑之。” 鲁迅 《南腔北调集·论翻印木刻》:“古之雅人,曾谓妇人俗子,看画必问这是什么故事,大可笑。”
“俗子”是一个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指见识浅陋或鄙俗的人,通常带有贬义,用于形容缺乏修养、平庸世俗的个体。以下是详细解释:
如需更全面例句或古籍出处,可参考相关词典(如汉典、查字典等)。
俗子是一个用于贬义的称呼,常用来形容一个人粗俗、庸俗、没有品位或者缺乏修养。
《俗子》这个词的部首是人字旁“亻”,共有9个笔画。
《俗子》这个词最早可以追溯到古代,出自《韩非子·五蠹》:“吾闻之,夫俗之为矣。君子之身岂可虚,岂可华哉?上士显于世以其知,俗子伏于俗以求多。”其中,“俗子”指的是一些追逐庸俗物质利益、缺乏追求高尚品德的人。
繁体字中,「俗子」的写法保持不变。
在古时候,「俗子」可以写作「俗子」、「俗子」。
1. 他总是穿着土里土气的衣服,行为举止也很不得体,真是个典型的俗子。
2. 这个社交媒体平台上充斥着一群俗子,只关心个人利益,完全没有真实交流和分享的精神。
拜俗、俗民、俗气、俗套。
庸人、庸碌之人、粗人。
君子、雅士、才子。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