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携贰的意思、携贰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携贰的解释

亦作“携贰”。1.离心,有二心。《国语·周语上》:“其刑矫诬,百姓携贰,明神不蠲。” 韦昭 注:“携,离;贰,二心也。” 汉 刘向 《说苑·辨物》:“国将亡……百姓携贰,明神不蠲。” 鲁迅 《<二心集>序言》:“在坏了下去的旧社会里,倘有人怀一点不同的意见,有一点携贰的心思,是一定要大吃其苦的。”

(2).指怀有离心的人。《后汉书·公孙述传》:“发间使,召携贰。” 清 魏源 《默觚下·治篇三》:“徒以甲车千乘,恫喝携贰。”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携贰”是汉语中一个具有历史感的词汇,现从词源、释义、用法三方面解析如下:

一、词源与构成 该词为动宾结构,由“携”(携带、离心)和“贰”(二心)构成,最早见于《左传·襄公四年》:“我德则睦,否则携贰”,描述部族叛离行为。《汉语大词典》(第二版)将其列为历史词,标注为书面语。

二、核心释义

  1. 基本义:指怀有二心,如《资治通鉴·汉纪》载“诸侯携贰”描述诸侯离心
  2. 引申义:
    • 叛离行为:《宋史·李纲传》“将士携贰”指军队出现叛离
    • 不专一:清代俞正燮《癸巳类稿》“民心携贰”喻民众信念动摇

三、语言特征 现代多用于历史文献解读,如《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标注其现代使用率为低频词,常见于史学论文对古代政治关系的描述。构词能力较弱,但保留在“携贰之臣”“部众携贰”等固定搭配中。

注:本文释义参考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华书局《十三经注疏》本《春秋左传正义》。

网络扩展解释

“携贰”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方面解析:

一、基本释义

  1. 离心,有二心
    指人或群体对原本效忠的对象产生背离或疑虑。例如《国语·周语上》提到“百姓携贰”,韦昭注:“携,离;贰,二心也。”。鲁迅在《〈二心集〉序言》中也用此词描述对旧社会的不满情绪。

  2. 指怀有离心的人
    如《后汉书·公孙述传》中“召携贰”,即招揽原本叛离的人。


二、词源与结构


三、经典用例

  1. 《国语·周语中》
    “若七德离判,居乃携贰”,描述因德行缺失导致人心离散。
  2. 唐代韦应物《睢阳感怀》
    “穷年方绝输,邻援皆携贰”,指邻国在困境中产生二心。

四、近义与关联词


“携贰”多用于描述政治、军事或人际关系中的背离现象,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其权威解释可参考《国语》《后汉书》及汉典()。

别人正在浏览...

安徽省扳咬剗磢程巧穿过瘁索麤饘殆尽都老爷堕泪妆独知二形人坊场放意肆志奉公守法封畺夫子干打哄格綳格綳光音天鬼蜮伎俩花棵涣漫缓声歌护攒家货竞技经一事,长一智矜夸凌上窘促看青两榜进士莽撞末罗瑜募役破帽敲山震虎凄怀轻河清寂轻津鹊巢鸠佔人情物理乳汁事途竖儒熟手驷盖私说停版逖闻头功牌危急存亡之秋温席扇枕夏令时相猷现疾説法险纵孝幔子息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