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安居本土。《礼记·哀公问》:“不能安土,不能乐天。” 郑玄 注:“不能安土,动移失业也。”《汉书·食货志上》:“百姓安土,岁数丰穰。” 晋 潘岳 《西征赋》:“矧匹夫之安土,邈投身於 镐京 。犹犬马之恋主,窃託慕於闕庭。”
(2).使地方安定。《史记·秦始皇本纪》:“安土息民,以待其敝,收弱扶罢,以令大国之君,不患不得意於海内。”
(3).安乐的地方。 南朝 梁 沉约 《郊居赋》:“违危邦而窘惊,访安土而移即。” 明 李寅 《恒雨叹》诗:“横索官符岁岁来,东南未可称安土。”
安土在汉语词典中的释义可分为三层含义:
指安居本土或使土地安定。《汉语大词典》释为:"安居本土;使土地安定"(来源:《汉语大词典》第3卷,第1162页)。例如:
"安土重迁"(ān tǔ zhòng qiān)
意为安于故土生活,不愿轻易迁移(《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源于《周易·系辞上》的宇宙观:
"安土敦乎仁,故能爱。"
指万物顺应土地自然生长,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来源:《周易译注》,中华书局)。儒家引申为顺应环境、修养仁德的处世哲学。
在生态语境中,衍生为土地可持续利用理念,如:
"安土不耗"——保护土壤资源,避免过度开发(《环境科学大辞典》)。
“安土”是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古代汉语词汇,具体解释如下:
安居本土
指人们安定地生活在家乡,不轻易迁徙。这一含义源自《礼记·哀公问》的“不能安土,不能乐天”,强调对故土的依恋和追求稳定生活。例如《汉书·食货志》提到“百姓安土,岁数丰穰”,描述农耕社会百姓安定务农的景象。
使地方安定
指通过治理使某地区恢复和平与秩序。如《史记·秦始皇本纪》中“安土息民,以待其敝”,体现统治者通过休养生息政策实现社会稳定。
安乐的地方
引申为和平、适宜居住的环境。南朝梁沈约在《郊居赋》中以“访安土而移即”表达对理想居所的向往。
建议进一步查阅《礼记》《汉书》等典籍,或访问汉典、沪江词典等在线工具获取详细注释。
案堵谤词辨证论治裱绫博畅钵特摩拆东墙补西墙成三破二窗明几净春孟辞堂啖啜打死虎登对典冠断井颓垣翻然峰顶风壤割分钩贯乖人瀚海何尝怙富狡害佳设金蚕金经金练忾愤库书连袵成帷令范戾止龙鼎民安物阜敏括抹泥凝脂俳调倾灭软骨鱼儒宗射蛟饰甲底兵水火坑疏利抒情诗树欲息而风不停簨虡桃浆痛戞委过惟有稳操左券五府五爪金龙闲聒闲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