蛮狄的意思、蛮狄的详细解释
蛮狄的解释
旧时对南方和北方少数民族的蔑称。 唐 阎随侯 《西岳望幸赋》:“羌夷覩之以夺魄,蛮狄闻之以挫气。”
词语分解
- 蛮的解释 蛮 (蠻) á 粗野,凶恶,不通情理:野蛮。蛮横(坣 )。蛮不讲理。 愣,强悍:一味蛮干。 中国古代称南方各族:蛮荒。 方言,相当于“很”:蛮好。 笔画数:; 部首:虫; 笔顺编号:
- 狄的解释 狄 í 中国古族名。春秋前,长期活动于齐、鲁、晋、卫、宋、郑等国之间,与诸国有频繁的接触。因为他们主要居住于北方,故又通称“北狄”(亦作“翟”)。 秦汉以后,中国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统称。 古代最下级的官
网络扩展解释
“蛮狄”是古代中原地区对周边少数民族的统称,具有历史语境下的贬义色彩,其含义和背景可综合以下要点理解:
一、基本释义
“蛮狄”由“蛮”和“狄”组成:
- 蛮:原指南方未开化的民族,如瑶族、苗族等,后泛指南方的少数民族。
- 狄:指北方游牧民族,如契丹、女真等,后扩展为对北方外族的称呼。
合称“蛮狄”时,泛指与中原文化差异较大的南北少数民族,带有蔑视意味。
二、历史背景与用法
- 文化视角:古代中原自视为文明中心,将周边民族按方位称为“东夷、南蛮、西戎、北狄”。“蛮狄”常与“夷”“戎”连用,如“戎夷蛮狄”。
- 文献例证:唐代阎随侯《西岳望幸赋》中“蛮狄闻之以挫气”,体现了该词用于贬低外族士气的语境。
- 动态演变:随着民族融合,部分“蛮狄”地区(如夏商时期的周边部落)逐渐被纳入中原文化区。
三、现代视角的再认识
- 非贬义化:当代研究认为,“蛮狄”更多反映地理、文化差异,而非单纯贬低。例如,南方“蛮”族可能因养蚕等独特技术得名,北方“狄”则与游牧生活相关。
- 文明贡献:考古发现如红山文化玉器、三星堆青铜器,证明被称“蛮狄”的民族同样拥有高度文明。
四、相关延伸
- 区分其他称谓:“夷”多指东方民族,“戎”指西方部落,四者合称时涵盖四方,但实际使用中界限并不绝对。
“蛮狄”是特定历史阶段的族群称谓,需结合语境理解其文化内涵,现代学术更强调其多元文明的平等性。
网络扩展解释二
《蛮狄》的意思
《蛮狄》一词指的是古代中国人对于外族民族的称呼。它常用来形容那些野蛮、粗鲁或文化程度较低的人。
拆分部首和笔画
《蛮狄》的拆分部首是虍(hū)和犭(quǎn),它共有11个笔画。
虍字的拼音是hū,犭字的拼音是quǎn。
来源
《蛮狄》这个词最早出现在《诗经》中,是用来形容古代中国北方边境地区的外族民族,包括草原民族和北方游牧民族。
繁体
《蛮狄》的繁体字是「蠻狄」。
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代汉字中,「蠻」字常用来表示外乡人或外族人,「狄」字则表示北方部族。古时候的写法与现代写法有所不同。
例句
1. 古时候,中国人常常把北方边境地区的蛮狄称为「亲夷」或「远蛮」。
2. 他的行为举止非常粗鲁野蛮,就像个蛮狄一样。
组词
蛮夷、蛮族、蛮荒、蛮横、蛮力。
近义词
外族、野蛮、未开化。
反义词
文明、礼貌、开化。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