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俗体的意思、俗体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俗体的解释

(1).格调不高雅的文体。 唐 殷璠 《<河岳英灵集>序》:“夫文有神来、气来、情来,有雅体、野体、鄙体、俗体。” 宋 严羽 《沧浪诗话·诗法》:“学诗先除五俗:一曰俗体,二曰俗意,三曰俗句,四曰俗字,五曰俗韵。” 郭绍虞 校释引 陶明濬 《诗说杂记》:“俗体者何?当是所盛行如应酬诸诗,毫无意味,腴词靡靡,若试帖等类。”

(2).指俗体字。 宋 欧阳修 《归田录》卷二:“其在中书,堂吏书牒尾,以俗体书宋为宋。公见之,不肯下笔。” 元 周伯琦 《六书正讹序》:“虽或辨其舛戾,而犹淆以俗体。”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俗体"是汉字发展演变过程中形成的特殊字体类型,指在民间广泛使用但未被官方认可的简化或变体字形。这一概念可从三个维度解析:

一、文字学定义 俗体字与正体字构成对立系统,其核心特征表现为突破规范造字原则。《汉语大词典》将其定义为"异于正体字的通俗字体",强调其非官方属性。在构形规律上,俗体常通过部件简省(如"爲"→"为")、笔势连写(如"門"→"门")、偏旁替代(如"燈"→"灯")等方式形成。

二、历史流变轨迹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已收录"俗书"概念,至南北朝时期俗体字使用率达现存碑刻的63%(王宁《汉字构形学导论》)。唐代敦煌写卷显示,俗体字占比超七成,体现民众对文字简化的实际需求。宋元明清各代民间刻本中,俗体字持续发展,部分被《康熙字典》作为"重文"收录。

三、现代文字规范 2013年《通用规范汉字表》明确将俗体字纳入汉字规范体系,如"泪(淚)"、"龟(龜)"等83组传承字形获得正式地位。但仍有大量俗体字如"歺(餐)"、"桔(橘)"等处于规范字与方言俗字之间的过渡状态。当前汉字编码标准(如Unicode)已对2,763个历史俗体字进行编码收录。

网络扩展解释

“俗体”一词在不同语境中有两层主要含义,需结合文献来源综合解释:

一、文体概念

指格调不高雅的文学体裁或风格。宋代严羽《沧浪诗话》将“俗体”列为学诗需避免的“五俗”之首,与雅体相对,主要指缺乏艺术性的表达方式。唐代殷璠《河岳英灵集》也将俗体与雅体、野体等并列为不同文风类型。

二、文字学概念

指民间流行的非规范汉字字形,即俗体字。这类字形特点包括:

  1. 简化笔划:如“燈”简作“灯”,“墳”简作“坟”;
  2. 更改声旁:如“遷”作“迁”,“驢”作“驴”;
  3. 历史演变:最早见于六朝碑刻,隋唐时期大量出现,唐代《干禄字书》已系统记录;
  4. 使用场景:常见于民间手写、商标广告、方言或网络用语。

典型示例

需注意:俗体字虽长期存在,但历史上长期被视为非正式书写形式,与正体字并行使用。20世纪汉字简化时,部分俗体字被纳入规范(如“灯”“体”)。

别人正在浏览...

白撞雨拔絶保胎鼻端出火波鸿不待谗说朝则尘蠹持戈试马赤瓦不剌憧扰爞融麤骨骀荡大神农架鼎钟饿汉法蓝绒防波堤风树氛杂干丐诡类浑人节妇接袂成帷羁离急人所急吉人天相九华英橘奴巨跖开国元勋寇令连塍辽索里马房六喻陆田卖瓜叟蓂菁胼手胝足贫匮敲磨曲衡热肠扫夷施仁布德枢副数迹廋蔽岁除擡炮阘靸题名乡会推三阻四威教襄钟小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