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俗體的意思、俗體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俗體的解釋

(1).格調不高雅的文體。 唐 殷璠 《<河嶽英靈集>序》:“夫文有神來、氣來、情來,有雅體、野體、鄙體、俗體。” 宋 嚴羽 《滄浪詩話·詩法》:“學詩先除五俗:一曰俗體,二曰俗意,三曰俗句,四曰俗字,五曰俗韻。” 郭紹虞 校釋引 陶明濬 《詩說雜記》:“俗體者何?當是所盛行如應酬諸詩,毫無意味,腴詞靡靡,若試帖等類。”

(2).指俗體字。 宋 歐陽修 《歸田錄》卷二:“其在中書,堂吏書牒尾,以俗體書宋為宋。公見之,不肯下筆。” 元 周伯琦 《六書正訛序》:“雖或辨其舛戾,而猶淆以俗體。”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俗體”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兩層主要含義,需結合文獻來源綜合解釋:

一、文體概念

指格調不高雅的文學體裁或風格。宋代嚴羽《滄浪詩話》将“俗體”列為學詩需避免的“五俗”之首,與雅體相對,主要指缺乏藝術性的表達方式。唐代殷璠《河嶽英靈集》也将俗體與雅體、野體等并列為不同文風類型。

二、文字學概念

指民間流行的非規範漢字字形,即俗體字。這類字形特點包括:

  1. 簡化筆劃:如“燈”簡作“燈”,“墳”簡作“墳”;
  2. 更改聲旁:如“遷”作“遷”,“驢”作“驢”;
  3. 曆史演變:最早見于六朝碑刻,隋唐時期大量出現,唐代《幹祿字書》已系統記錄;
  4. 使用場景:常見于民間手寫、商标廣告、方言或網絡用語。

典型示例

需注意:俗體字雖長期存在,但曆史上長期被視為非正式書寫形式,與正體字并行使用。20世紀漢字簡化時,部分俗體字被納入規範(如“燈”“體”)。

網絡擴展解釋二

俗體

俗體是一個常用于描述書法字體的詞語,指的是平常人常見或普通人常用的字體。它拆分的部首是人字旁,并且它的筆畫數是7畫。來源于漢字演變過程中的一種書法風格,被廣泛用于各種文書的書寫。

在繁體字中,俗體的寫法為「俗體」,體字是指字形和結構,因此「俗體」的意思類似于俗體。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有很多種,而俗體就是寫得比較普通、樸素的一種寫法。與其他書法風格相比,俗體的字形比較簡單,沒有太多的筆畫變化和裝飾。因為它的書寫簡單,所以在古代的文書和日常生活中被廣泛應用。

以下是一個關于俗體使用的例句:

1. 這篇文章的字體很漂亮,使用了俗體,看起來舒服又清晰。

2. 這幅書法作品體現了古代俗體的簡樸之美。

除了以上的例句外,一些常見的組詞包括:俗體字、俗體畫、俗體書法等。

近義詞方面,可以使用通俗字、正體等詞語來代替俗體。

而反義詞可以選擇高體、楷體等書法風格來跟俗體進行對比。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