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get rid of;eradicate]∶完全清除
肃清贪污
(2) [peace and tranquility]∶清平;太平
八方肃清,上下无事
(3) [desolate]∶冷清
冬夜肃清
(1).犹清平。多指国家、社会安定太平,法纪严明。《汉书·韦贤传》:“王朝肃清,唯俊之庭,顾瞻余躬,惧秽此征。” 晋 陆机 《汉高祖功臣颂》:“二州肃清,四邦咸举。” 唐 柳宗元 《故叔父殿中侍御史府君墓版》:“初公元兄以纯深之行,端直之德,名闻於天下,官至侍御史;持斧登朝,宪章肃清。” 明 宋濂 《邹氏复姓孙氏序》:“ 大明 受命,四海肃清。”
(2).谓完全削平。 晋 孙楚 《为石仲容与孙晧书》:“师不踰时, 梁 益 肃清;使窃号之雄,稽顙降闕。”《北齐书·王紘传》:“天下皆当肃清,岂直伪 陈 而已。” 元 高文秀 《襄阳会》第二折:“若不是 汉 三杰尽力扶持,怎能彀展封疆肃清海内?”
(3).犹整顿。《通典·职官十五》:“ 开元 元年,改 雍州 为 京兆府 ,置牧如故,掌宣风导俗,肃清所部。”《元典章·礼部四·儒学》:“吏民往往不循礼法,轻犯宪章,深不副朝廷肃清风俗,宣明教化之意。”
(4).指清扫。 清 潘荣陛 《帝京岁时纪胜·皇都品汇》:“迓一元之来復,庆万物以更新,洒扫庭除,肃清家庙。” 徐迟 《精神分析》:“马路是这样被打扫更是这样被肃清的。”
(5).谓彻底清除坏人、坏事、坏思想等。 宋 曾巩 《襄州到任表》:“臣昨治 济南 ,最为烦剧,野有羣行之盗,里多武断之豪,驯致肃清,始熄凶残之害。” 清 黄轩祖 《游梁琐记·内黄大盗》:“ 大名 素称逋藪,民情强悍,与 内黄 毘连,凡盗案出,恒彼此为窜逃。年终两省会剿一次,为肃清之计。” 毛6*泽6*东 《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八:“我们应当在自己内部肃清一切软弱无能的思想。” 魏巍 《东方》第六部第八章:“ 郑小蔫 告诉 小钢炮 ,后续部队已经进来,正在肃清残敌。”
(6).形容天气明朗高爽。 汉 班固 《终南山赋》:“三春之季,孟夏之初,天气肃清,周览八隅。” 唐 刘禹锡 《始闻秋风》诗:“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臺。”
(7).犹冷静;冷清。 三国 魏 嵇康 《兄秀才公穆入军赠诗》之十六:“闲夜肃清,朗月照轩。” 晋 潘岳 《******赋》:“奉灵坐兮肃清,愬空宇兮旷朗。” 南朝 梁 江淹 《杂体诗·效潘岳<述哀>》:“殯宫已肃清,松柏转萧瑟。”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肃清汉语 快速查询。
“肃清”是一个汉语动词,其含义和用法在不同语境中有所延伸,以下为综合解释:
一、基本含义
指彻底清除或消灭某种不良现象、敌对势力或隐患,强调不留残余。例如:“肃清贪污腐败”“肃清封建余毒”。
二、详细解析
历史起源
最早见于明代杨慎《封神演义》,描述商周封神大战中清除妖魔鬼怪的过程,后演变为广泛使用的军事、政治术语。
多义项扩展
三、使用场景
四、例句参考
若需更多例句或古籍出处,可参考上述来源网页。
肃清是一个动词短语,意指清除、根除或消除某种不良、不正常的事物。它常用来形容以强力手段、彻底方式清除或铲除社会、组织或个人中的某些不良现象、势力或势头。
肃清的部首为⺮(zhú)并拥有11个笔画。
肃清一词在文献中的最早出现可以追溯到西汉时期。《汉书·律历志上》中有一条注释,“肃,折也,斯其末也,清除也。”从字义可看出,肃清一词可视为把不良、不正常的事物“折断末梢”,以达到“清除”的效果。
肃清的繁体字为肅清。
古时候写汉字时,肃清的写法并不完全相同。在古钟鼎文中,肃清的字形为“肅”。在金文中,肃清的写法为“肃”字的古文形式。在篆书中,肃清的形状发生了变化,变为了“肅”字的现代形式。
1. 为了肃清国内的恐怖势力,政府实施了一系列严厉的措施。
2. 这部纪录片揭示了历史上一场肃清行动的真相。
肃清可以与其他词语组合成为新词,如:肃清罪犯、肃清落后、肃清非法组织等。
消除、根除、铲除,这些词语在一定程度上与肃清意思相近。
滋生、扩散、蔓延等词语与肃清意思相反,意指产生、发展或传播某种不良现象。
半霄抱住葫芦不开瓢兵灾仓鹒剗子箭敕黄楚巴从父大楼底也伽抵御队乐二簧反膺发扬風流儒雅夫离皋稽骇骇鹤湖迦兰陁佳美简末交集劫外天金荷叶究宣九重城踡局絶巧傀儡戏列卿李膺杯镂肤慢怛髦节面称南书房牛山木奴役欠折穷涂屈柘柔调塞鸿赏帖商通哨船事假诗臞世谊手令肆望松散突镜腕脱微缴五纑相得小鹿儿心头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