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腕脱位。形容书写忙迫紧张。 宋 苏辙 《次韵子瞻十一月旦日锁院赐酒及烛》:“铜鐶玉锁闭空堂,腕脱初惊笔札忙。” 清 阮葵生 《茶馀客话》卷一:“﹝ 高念东 ﹞生平遇宴饮赋诗,必择坐客一人代书,歌行近体,衝口而出如宿搆,执笔者几腕脱。” 清 昭槤 《啸亭杂录·西域用兵始末》:“每军书旁午,应机指示,必揭要领,或数百言,或数十言,军机大臣承旨出授司员,属草率至腕脱。”
“腕脱”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两方面解析:
“腕脱”字面指手腕关节脱位,即手腕骨骼因外力作用脱离正常位置。但在古代文献中,该词常被引申为形容书写或文字工作极度繁忙的状态,通过夸张手法表达手腕劳累到仿佛脱位的程度。
书写繁忙的隐喻
宋代苏辙在《次韵子瞻十一月旦日锁院赐酒及烛》中写道:“腕脱初惊笔札忙”,描述高强度书写导致手腕疲劳;清代阮葵生《茶馀客话》也提到文人即兴创作时“执笔者几腕脱”,突显写作的紧迫性。
公文处理的夸张表达
清代昭槤《啸亭杂录》记载军务繁忙时“属草率至腕脱”,强调文书工作量之大。
现代医学中,“腕关节脱位”属于外伤,多由撞击、跌倒撑地等导致,需通过X光诊断并采取复位治疗。此解释与文学用法形成现实与修辞的对比。
该词兼具医学客观描述与文学夸张表达的双重属性,需结合语境理解。如需查看具体古籍例句,可参考、5、6的文献来源。
腕脱(wàn tuō)是一个汉语词汇,指的是手腕关节脱臼或受伤导致关节错位。腕脱通常是由于外力冲击、摔倒或过度用力等原因造成的。
腕字的部首是⺼(xīn)和⼿(shǒu),其中⺼是腕字的上部部首,⼿是下部部首。腕字的总笔画数为13画。
腕字在古代的繁体写法为「脘」,而现代简化字写作「腕」。腕字的多音字读音是由其意义确定的,没有其他读音。
在古代,腕字的写法为「脘」。它由部首⺼(xīn)和「完」的古字形合并而来,表示手腕的含义。
我不小心摔倒了,结果腕脱了。
相关的词语有:腕关节、腕骨、腕扭伤等。
近义词:腕关节脱臼、腕关节错位。
反义词:腕关节正常、腕关节稳定。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