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贪欲迷住心窍。 宋 黄庭坚 《赠别李次翁》诗:“利欲熏心,随人翕张。”《镜花缘》第一百回:“钱为世人养命之源,乃人人所爱之物;故凡进此阵内,为其蛊惑,若稍操持不定,利欲熏心,无不心荡神迷,因而失据。” 老舍 《四世同堂》五二:“﹝ 牛教授 ﹞绝对不象个利欲熏心的人。”
“利欲熏心”是一个汉语成语,拼音为lì yù xūn xīn,以下是其详细解释:
基本释义
指贪图名利的欲望迷住了心窍,形容人被利益和欲望长期蒙蔽心智,失去理性判断。其中“利”指名利,“欲”指欲望,“熏”意为侵袭或迷惑。
出处与典故
该成语最早出自宋代黄庭坚的《赠别李次翁》诗:“利欲熏心,随人翕张,国好骏马,尽为王良。”,后多用于文学作品,如清代李汝珍《镜花缘》中也有引用。
用法与语法
属于主谓式结构,通常作谓语、定语或分句,含贬义。例如:“若稍操持不定,利欲熏心,无不心荡神迷。”(《镜花缘》)
近义词与反义词
例句与语境
现代用法中,多用于批评被利益驱使的行为,如:“对那些利欲熏心的贪污分子,必须依法严惩。”。
这一成语通过生动的比喻,揭示了人性中因过度追求私利而丧失原则的现象,具有鲜明的警示意义。
《利欲熏心》是一个成语,意为追求个人利益到了极点,使人的心灵被物质慾望所蒙蔽。
《利欲熏心》由“利”、“欲”、“熏”和“心”四个字组成。
《利欲熏心》最早出自宋代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原文为“利欲熏心之所”。
在繁体字中,这个成语的写法为「利慾熏心」。
在古代,字形有所不同。比如,“利”字在古时候写作“厲”,“欲”字写作“慾”,“熏”字写作“薰”。
他完全被利欲熏心,为了追求个人利益,不择手段。
近义词包括:利令智昏、贪得无厌、财迷心窍。
反义词包括:舍己为人、利他心。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