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谏官之职。《晋书·傅玄传》:“ 玄 及散骑常侍 皇甫陶 ,共掌諫职。”《新唐书·柳珪传》:“ 仲郢 诉其子‘冒处諫职为不可,谓不孝则诬。请勒就养’。詔可。”《文献通考·职官四》:“乃詔虽不兼諫职者,亦许直前奏事。”
“谏职”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两方面详细解释:
指谏官的职位,即古代专门负责向君主或上级提出规劝、建议的官职。这一用法在历史文献中多次出现:
指勇敢进谏的行为,强调不畏权势、直言不讳的精神:
如今可引申为任何职位中坚持原则、敢于发声的态度,例如企业员工对管理层提出改进建议,也可视为一种“谏职”精神的体现。
该词既有具体官职的历史含义,也包含抽象的行为品质,需结合语境理解。
谏职是一个汉字词语,具有以下含义:
【释义】指劝谏君主或上级对错误行为或政策的职责。
【部首和笔画】谏职的部首为讠(让字旁),总共12个笔画。
【来源】谏职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地官》中,作为古代官员的职责之一。后来,谏职逐渐演变为一种社会责任和个人行为。
【繁体字】谏职的繁体字为「諫職」。
【古时候汉字写法】在中国古代,谏职以繁体字写作「諫職」或「諫禱」,表示对君主或上级的劝谏和祈福。
【例句】他担任朝廷的谏职,时常为国家大事提出忠告。
【组词】参谏、谏言、谏对、谏官、谏明
【近义词】劝谏、忠告、奏章、进谏
【反义词】逢迎、迎合、奉承、拍马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