谏职的意思、谏职的详细解释
谏职的解释
谏官之职。《晋书·傅玄传》:“ 玄 及散骑常侍 皇甫陶 ,共掌諫职。”《新唐书·柳珪传》:“ 仲郢 诉其子‘冒处諫职为不可,谓不孝则诬。请勒就养’。詔可。”《文献通考·职官四》:“乃詔虽不兼諫职者,亦许直前奏事。”
词语分解
- 谏的解释 谏 (諫) à 旧时称规劝君主或尊长,使改正错误:谏劝。进谏。谏阻。兵谏。从谏如流。 笔画数:; 部首:讠; 笔顺编号:
- 职的解释 职 (職) í 管理某种事务,分(坣 )内应做的事:职业。职务。职守。职权。天职。尽职。 执行事务所处的一定地位:职工。职位。职员。职称。以身殉职。 旧时公文用语,下属对上司的自称:卑职。职当奉命。
专业解析
谏职是汉语中特指古代官职体系里负责规劝君主、监督朝政的职务,其核心含义可拆解为以下三方面:
一、字义解析
二、职能与历史实践
谏职官员(如谏议大夫、给事中等)主要承担:
- 监督君主:针对政策失误、德行失当直言进谏,如唐代魏徵任谏议大夫时以犯颜直谏闻名。
- 监察百官:弹劾官吏渎职腐败,如宋代谏院可“纠绳百官之邪慝”。
- 议政决策:参与朝议并提出修正意见,如明代六科给事中拥有封驳诏书的权力。
三、制度演变与文化内涵
- 起源与发展:周代设“保氏”掌谏王恶,秦汉后制度化,至唐宋形成独立谏院系统(参考《唐六典·门下省》)。
- 精神内核:体现儒家“以道事君”思想,强调“文死谏”的忠贞气节(《论语·宪问》:“勿欺也,而犯之”)。
- 局限性:谏职效力依赖君主纳谏意愿,如明代廷杖制度导致言路萎缩。
谏职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独特的监督机制,兼具行政职能与文化象征,其兴衰反映君主集权下言路开闭的历史轨迹。
参考资料来源(基于权威典籍与学术文献):
- 《汉语大词典·谏职条》(商务印书馆)
- 《中国古代官制讲座》(中华书局,杨志玖著)
- 《中国政治制度通史·明代卷》(人民出版社,白钢主编)
网络扩展解释
“谏职”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两方面详细解释:
一、作为官职的释义
指谏官的职位,即古代专门负责向君主或上级提出规劝、建议的官职。这一用法在历史文献中多次出现:
- 《晋书·傅玄传》记载:“玄及散骑常侍皇甫陶,共掌諫职。” 说明傅玄与皇甫陶共同担任谏官职责。
- 《新唐书·柳珪传》提到“冒处諫职为不可”,指柳珪认为其子不应占据谏官职位。
- 《文献通考·职官四》记载:“虽不兼諫职者,亦许直前奏事。” 说明非谏官也可直接进言。
二、作为成语的释义
指勇敢进谏的行为,强调不畏权势、直言不讳的精神:
- 基本含义:由“谏”(直言规劝)和“职”(职责)组成,表示尽职尽责地提出意见。
- 使用场景:多用于称赞政治家、顾问等敢于批评或建议的人,如“他身居高位仍秉持谏职精神”。
现代延伸
如今可引申为任何职位中坚持原则、敢于发声的态度,例如企业员工对管理层提出改进建议,也可视为一种“谏职”精神的体现。
该词既有具体官职的历史含义,也包含抽象的行为品质,需结合语境理解。
别人正在浏览...
八角茴香便民房碧荧荧不揣冒昧裁免财用蝉儿长苏常住重提出夫蹙额大备躭忧點易吊塔焚瘗分株负诺附设槁败割剥观音大士瑰琦和从画梁洄洑混账霍元甲积波径须钧牌科籍联珠龙墀隆颜卤竈名第谬进呶呶捧靴乾丝弃其馀鱼全歼羣经申讨首陀罗疏纵私心唐太宗天情蹄毂停学同恶共济推土机拓落舞谱先圣小宰谐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