损怨的意思、损怨的详细解释
损怨的解释
止息怨谤。《左传·襄公三十一年》:“我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新唐书·郑畋传》:“右丞 郑薰 诬 畋 罪,不可任郎官,出之…… 郑縠 者, 薰 子也。方 畋 秉政,擢为给事中,至侍郎。其损怨类如此。” 清 孙枝蔚 《君子行》:“古人贵损怨,今人贵作威。”
词语分解
- 损的解释 损 (損) ǔ 减少:损失。损耗。损益。增损。亏损。损兵折将。 使失去原来的使用效能:损坏。破损。易损。 使蒙受害处:损害。满招损,谦受益。 用刻薄的话挖苦人:损人。 刻薄,毒辣:这话太损了。 益增
- 怨的解释 怨 à 仇恨:怨恨。恩怨。宿怨。怨仇。怨敌。怨府(大家怨恨的对象)。怨声载道。 不满意,责备:埋(俷 )怨。抱怨。怨言。任劳任怨。 恩德 笔画数:; 部首:心;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损怨"是一个较为冷僻的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指通过减少、消除或化解(损)来平息、消解(怨),即消除怨恨、平息不满。具体可从以下角度理解:
-
语义构成:
- 损:本义为减少、丧失(《说文解字》:“损,减也”)。在此语境下引申为消除、消减、化解的动作。
- 怨:指怨恨、不满、责怪的情绪(《说文解字》:“怨,恚也”)。
- 组合义:二字结合,“损”作为动词作用于“怨”,表示采取行动使怨恨减少或消失。
-
具体内涵:
- 化解怨恨:指通过沟通、让步、补偿或其他方式,使对方的怨气得以平息。例如在人际冲突或社会矛盾中寻求和解。
- 消除不满:针对因不公、损失或期望未满足而产生的不满情绪,采取措施使其减弱或消除。
- 平息责怪:减少或停止因某事而产生的指责、抱怨。
-
语境与应用:
- 该词多用于描述处理人际关系矛盾、社会纠纷或内部管理问题时的目标或结果,强调主动干预以达到和谐状态。
- 常见于较为书面化或带有古文色彩的语境中,现代日常口语使用频率不高。
权威参考来源:
- 据《汉语大词典》释义:“损怨”意为“消除怨恨”。该词典是中国规模最大、最具权威性的汉语语文词典之一,由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编纂,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其释义具有高度的学术性和规范性。
- 据《古代汉语词典》解析:该词体现了古汉语中动词性语素(损)与名词性语素(怨)组合表意的特点,“损”在此为使动用法,即“使怨损(减少)”。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古代汉语词典》是研究古汉语词汇的重要工具书。
- 据语言学研究成果:词汇如“损怨”反映了汉语通过复合词表达复杂行为或状态的特点,其结构清晰(动宾结构),语义凝练。相关研究可见于各类汉语词汇学、语义学专著及学术论文。
“损怨”是一个动宾结构的复合词,意指通过主动作为来消除怨恨、平息不满或化解责怪,强调从根源上减少负面情绪以达到和谐状态。其使用多见于书面语及处理矛盾冲突的语境中。
网络扩展解释
“损怨”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在不同语境中存在差异,需结合历史文献和现代用法综合理解:
-
基本含义
根据现代词典解释,“损怨”指无故诽谤他人,损害他人名誉或利益。其中“损”表示损害、毁坏,“怨”指怨恨、不满,组合后强调因恶意行为导致他人受损。
-
古籍中的特殊用法
在《左传》《新唐书》等典籍中,“损怨”意为止息怨谤,即通过善行减少他人对自己的怨恨。例如:
-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我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
- 《新唐书·郑畋传》记载郑畋以德报怨的行为被称为“损怨”。
-
词义演变对比
- 古代:强调主动消解怨恨(止息怨谤)
- 现代:侧重负面行为(诽谤损害他人)
这种差异需结合具体语境判断,例如现代日常交流中多采用第一种解释,而研究古籍时需注意第二种含义。
-
使用建议
若在文献中遇到该词,需结合上下文判断。例如清代孙枝蔚《君子行》中“古人贵损怨”即指古人推崇平息怨恨的品德。
注:该词现代使用频率较低,更多见于成语解析或古籍研究领域。如需深入探究,可查阅《左传》《新唐书》相关篇章(参考、6)。
别人正在浏览...
案目懊恼泽家薄流鄙弱茶饭无心长想谗訴超殊澄辉逞味齿亡舌存楚砧点酥调犯刁头二锅头翻回宓羲氏告负高劲钩脚黑家降虏搅挠郊祁兢惭荩谋锦裘快蟹苦尽甜来廊头兰花凌历骡马店律度毛葛门神囊头宁歌潘安县皮猴儿平均寿命蛐蛇诎信人伙弱脉上林苑赡老蛇蜕送鲜算卦损友太牢公泰孃提箱头兜斡难河五会无戏言宪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