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宿莽的意思、宿莽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宿莽的解释

(1).经冬不死的草。《楚辞·离骚》:“朝搴 阰 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 王逸 注:“草冬生不死者, 楚 人名曰宿莽。” 唐 独孤及 《垂花坞醉后戏题》诗序:“道士 张太和 伐薪为堰,封土以壅澮,余亦命薙氏治芜秽而剗宿莽。” 清 史震林 《高阳台》词:“垄头宿莽堪哀,有青青细草,禁得霜摧。”

(2).特指墓前野草。 明 郑若庸 《玉玦记·观潮》:“不见射弩英雄,玉匣又陈宿莽。”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小梅》:“至座有良朋,车裘可共;迨宿莽既滋,妻子陵夷,则车中人望望然去之矣。”

(3).借指死亡。 明 屠隆 《綵毫记·仙翁指教》:“今朝握手江湖上,劝蚤晚抛尘网,朱颜暗里销,白髮愁中长,你看今古英雄俱宿莽。”

(4).卷施草。《尔雅·释草》“卷施草拔心不死” 晋 郭璞 注:“宿莽也。” 郝懿行 义疏:“凡草通名莽,惟宿莽是卷施草之名也。”《太平御览》卷九九八引《南越志》:“ 寧乡县 草多卷施, 江 淮 间谓之宿莽。”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宿莽"是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古汉语词汇,主要含义如下:

一、植物学本义

指一种经冬不枯的香草,具体特征为:

  1. 名称与特性:又称"卷葹草"(《楚辞章句》),其特性为"拔心不死"(王逸注),即根茎坚韧,越冬仍存生机。《尔雅·释草》载:"卷葹草,拔心不死",郭璞注补充:"江淮谓之宿莽"。
  2. 生态习性:属于耐寒常绿植物,《本草纲目》提及此类植物多生于江南,枝叶含香气,可入药或驱虫。

二、文学象征意义

源于《楚辞》的经典意象:

  1. 《离骚》中的隐喻:屈原以"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离骚》)自喻,象征坚贞不屈的品格。王逸《楚辞章句》释:"草冬生不死者,楚人名曰宿莽",强调其历经严寒仍存生机的特性,暗喻君子守志不渝。
  2. 文化符号延伸:后世文人如刘勰《文心雕龙》将其引申为"忠贞之士"的精神符号,代表在逆境中坚守节操的崇高人格。

三、地域文化关联

"宿莽"的命名体现古楚地方言特色。《方言》载:"南楚江湘之间谓宿莽",印证其作为楚地特有植物的文化身份,亦反映荆楚先民对自然物的观察与生命哲思。


权威参考文献

  1. 王逸《楚辞章句》,中华书局点校本.
  2. 《尔雅注疏》(郭璞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3. 李时珍《本草纲目》草部,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本.
  4. 刘勰《文心雕龙·辨骚》,周振甫译注本.
  5. 扬雄《方言》卷十,国学大师网(www.guoxuedashi.com)古籍库.

网络扩展解释

“宿莽”是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古代汉语词汇,其解释需结合植物学特征、文学意象及文化象征意义。以下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的详细解析:

1.植物学定义

宿莽是一种经冬不死的草本植物,在楚地方言中特指此类植物。据《楚辞·离骚》记载:“夕揽洲之宿莽”,王逸注:“草冬生不死者,楚人名曰宿莽”。现代植物学考证显示,宿莽可能指红毒茴(学名:Illicium lanceolatum),属五味子科,叶含香气,可杀虫蠹,分布于中国南方。

2.文学意象

3.文化象征

宿莽因生命力顽强,被赋予坚韧不拔的象征意义。屈原在《离骚》中以“朝搴木兰,夕揽宿莽”表达自我修德的坚持。

4.别名与混淆

宿莽在古籍中亦被称为卷施草(《尔雅·释草》),其特点是“拔心不死”。需注意,部分文献可能将宿莽与水莽草混淆,但二者实为不同植物。

总结

宿莽的核心含义为冬不死之草,兼具植物特性与文学隐喻。如需进一步了解其植物分类或古籍例证,可查阅《汉典》词条或《搜狗百科》的植物学描述。

别人正在浏览...

宝阁恻塞颤钦钦称名雠夷出谋献策惙惙道骨仙风独出新裁儿侬焚除粉郎浮糜挂一钩子鬼金羊裹革锅驼机孤咏换易浣衣灰滞活结头火速僭盗僭溢解逐稽古揆今金筒君臣佐使款曲周至厉涉窿穹谩辞哗説慢易生忧马四环马尾辫麽生湎湎密接念殃平良栖泊七科谪权棅染尚三狱圣基茨和尼维斯神职,圣职师王实心眼儿竖儿説合厮捱孙心谈燕停废通天眉玩寇污君下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