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经冬不死的草。《楚辞·离骚》:“朝搴 阰 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 王逸 注:“草冬生不死者, 楚 人名曰宿莽。” 唐 独孤及 《垂花坞醉后戏题》诗序:“道士 张太和 伐薪为堰,封土以壅澮,余亦命薙氏治芜秽而剗宿莽。” 清 史震林 《高阳台》词:“垄头宿莽堪哀,有青青细草,禁得霜摧。”
(2).特指墓前野草。 明 郑若庸 《玉玦记·观潮》:“不见射弩英雄,玉匣又陈宿莽。”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小梅》:“至座有良朋,车裘可共;迨宿莽既滋,妻子陵夷,则车中人望望然去之矣。”
(3).借指死亡。 明 屠隆 《綵毫记·仙翁指教》:“今朝握手江湖上,劝蚤晚抛尘网,朱颜暗里销,白髮愁中长,你看今古英雄俱宿莽。”
(4).卷施草。《尔雅·释草》“卷施草拔心不死” 晋 郭璞 注:“宿莽也。” 郝懿行 义疏:“凡草通名莽,惟宿莽是卷施草之名也。”《太平御览》卷九九八引《南越志》:“ 寧乡县 草多卷施, 江 淮 间谓之宿莽。”
“宿莽”是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古代汉语词汇,其解释需结合植物学特征、文学意象及文化象征意义。以下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的详细解析:
宿莽是一种经冬不死的草本植物,在楚地方言中特指此类植物。据《楚辞·离骚》记载:“夕揽洲之宿莽”,王逸注:“草冬生不死者,楚人名曰宿莽”。现代植物学考证显示,宿莽可能指红毒茴(学名:Illicium lanceolatum),属五味子科,叶含香气,可杀虫蠹,分布于中国南方。
宿莽因生命力顽强,被赋予坚韧不拔的象征意义。屈原在《离骚》中以“朝搴木兰,夕揽宿莽”表达自我修德的坚持。
宿莽在古籍中亦被称为卷施草(《尔雅·释草》),其特点是“拔心不死”。需注意,部分文献可能将宿莽与水莽草混淆,但二者实为不同植物。
宿莽的核心含义为冬不死之草,兼具植物特性与文学隐喻。如需进一步了解其植物分类或古籍例证,可查阅《汉典》词条或《搜狗百科》的植物学描述。
《宿莽》是一个汉语词语,指的是在夜晚逗留在山林或田野中的过夜。夜宿山林或野外。
《宿莽》中,“宀”为室旁,表示与居住、宿舍等有关,笔画数为3;“艹”为草字头部首,笔画数为3。
《宿莽》一词源于古代文学作品《诗经·大雅·文王之什》中的一句诗:“无邀无吁,于城于野,于谷于穴。”其中“于野”即可理解为宿莽。它描述了人们在古代常常选择在野外或山林中过夜的情景。
《宿莽》的繁体字为「宿莽」。
在古时候,「宿莽」的写法并未有太大的变化。
1. 他在登山期间宿莽了一晚,迎接了美丽的日出。
2. 他决定斥资修建一个宿莽的小屋,用于度过漫长的户外探险。
1. 宿舍:指供人暂时居住或过夜的房间。
2. 露宿:指在户外或露天地方过夜。
3. 宿营:指在特定的地点露天休息或临时住宿。
露宿、夜宿、山林宿
旅馆、酒店、室内住宿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