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hen in Rome do as the Romans do] 到什么地方就随从那里的风俗习惯。因以“随乡入乡”比喻适应新的环境
天涯节物遮愁眼,且复随乡便入乡。——宋· 范成大《秋雨快晴静胜堂席上》
犹言到一个地方就按当地风俗习惯行事。语本《庄子·山木》:“入其俗,从其令。” 成玄英 疏:“夫达者同尘入俗,俗有禁令,从而行之。”《西游记》第三十回:“ 八戒 道:‘我虽食肠大,却也随乡入乡是。’”《红楼梦》第四一回:“俗语説:‘随乡入乡’,到了你这里,自然把这金珠玉寳一概贬为俗器了。”亦作“ 随乡入俗 ”。 明 汤显祖 《邯郸记·望幸》:“则怕珍羞不齐,老皇帝也只得随乡入俗了。”
“随乡入乡”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suí xiāng rù xiāng,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如下:
指到一个地方后,遵循当地的风俗习惯生活,并主动适应新环境。强调灵活性和包容性,比喻无论身处何地都能融入其中。
成语不仅强调行为上的适应,更包含心态的开放与包容,体现了中华文化中“和而不同”的哲学思想。其英文对应表述为“When in Rome, do as the Romans do”。
如需更详细的历史用例或不同语境分析,可参考《庄子》《红楼梦》等文献,或查阅权威词典。
《随乡入乡》是一个成语,意为到了一个新的地方,要按照当地的风俗习惯来生活。这个成语在现代社会中常用于描述一个人到一个陌生的地方,能够适应当地的生活方式和规矩。
《随乡入乡》由“阝”、“车”、“儿”、“一”、“彳”、“一”、“乂”、“彳”、“一”共9个部首组成。拆分后的笔画数为18画。
《随乡入乡》最早出现在《世说新语》一书中,作者刘义庆。成语的出处记载了一个故事,讲述了当时有人到了一个陌生的地方,看到当地的人都戴着帽子,便随大溜的风俗也戴上了帽子。这个故事成了《随乡入乡》这个成语的来源。
《随乡入乡》的繁体字为《隨鄉入鄉》。
在古代的书法中,随乡入乡这个成语的汉字写法可能有所变化。不过,随乡入乡的古代汉字写法和现代汉字相似,只是书写的形态略有不同。
1. 到了一个新的国家,我们必须随乡入乡,尊重当地的习俗和文化。
2. 他很快就能随乡入乡,适应这个陌生的城市生活。
随乡、入乡
入境随俗、顺应当地风俗
不拘小节、刻板习俗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