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大辟的意思、大辟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大辟的解释

[capital punishment;sentence of death;crime punishable by death] 古代五刑之一,死刑

惟大辟无可要,然犹质其首。——清· 方苞《狱中杂记》

详细解释

古五刑之一,谓死刑。《书·吕刑》:“大辟疑赦,其罚千鍰。” 孔 传:“死刑也。” 孔颖达 疏:“《释詁》云:辟,罪也。死是罪之大者,故谓死刑为大辟。”《汉书·礼乐志》:“自京师有誖逆不顺之子孙,至於陷大辟受刑戮者不絶,繇不习五常之道也。” 宋 苏轼 《拟进士对御试策》:“ 夏 禹 之时,大辟二百, 周公 之时,大辟五百,岂可谓 周 治而 禹 乱耶?” 郭沫若 《海涛集·跨着东海(三)》:“就在那‘三·五’事件之后,国内又流布过这样的谣传,以为我被 日本 政府递解回国,已经遭了大辟。”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大辟是中国古代法律体系中的一种重要刑罚,指代死刑的总称,为“五刑”中最严厉的刑罚等级。其具体含义与历史演变如下:

一、核心定义

大辟即剥夺生命的刑罚,泛指所有死刑执行方式。在夏、商、周时期的“五刑”(墨、劓、剕、宫、大辟)中位列最重等级,是统治者惩治严重犯罪的主要手段。其名称源于“辟”字古义为“法”,“大辟”即“大法”,强调刑罚的权威性。

二、历史演变与执行形式

  1. 早期形态

    先秦时期的大辟包含多种行刑方式,如斩首(杀)、绞缢(绞)、车裂(轘)等。据《尚书·吕刑》记载,西周穆王时期曾修订刑法,大辟条款达二百条,反映其广泛适用性。

  2. 秦汉至明清的发展

    汉代以降,大辟逐渐集中于斩、绞两种主流方式。隋唐《开皇律》正式确立“笞、杖、徒、流、死”新五刑体系,其中死刑明确分为斩、绞两等,仍属大辟范畴。明清律法沿袭此制,但增设凌迟等酷刑,后者因超出常规死刑范畴,不被视为典型大辟。

三、文化与社会影响

大辟在传统文化中具有双重象征:

四、现代视角

清末司法改革(1905年)废除斩刑,统一以绞刑为死刑执行方式。民国时期进一步革新刑制,“大辟”作为历史术语逐渐退出法律文本,但仍是研究中国古代刑法的重要概念。


权威参考来源:

  1. 《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2. 《尚书·吕刑》(中华书局点校本)
  3. 沈家本《历代刑法考》(商务印书馆)
  4. 《唐律疏议》(法律出版社笺释本)

网络扩展解释

大辟是中国古代对死刑的统称,具体解释如下:

一、基本定义

大辟是古代五刑(墨、劓、刖、宫、大辟)中最严厉的刑罚,特指死刑。其名称源于“死是罪之大者”,故称“大辟”。


二、历史演变

  1. 隋以前:大辟为死刑通称,包含多种处决方式,如斩首、腰斩、车裂等。
  2. 周代:分为七等,包括斩首、弃市(公开处决)、焚刑等。
  3. 秦代:执行方式更残酷,如凿颠(凿头骨)、抽胁(抽肋骨)、镬烹(煮死)等。
  4. 隋唐后:五刑制度调整,“大辟”一词逐渐被“死刑”取代,但概念延续。

三、文献记载


四、现代含义

现代语境中,“大辟”多用于历史或文学描述,指代死刑或极严厉的惩罚,实际法律术语已不再使用。

如需进一步了解不同朝代的具体刑罚形式,可参考《汉书·刑法志》或相关历史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百籁白脉並同布拉格彩礼趁空嗔怒點戲都养妒嫉钝金纺纑蕃国丰实瓜蔓水诡异洪笔会萃静泰矜鉴匶路绝甘分少孔姬狂悖老子厘品流势龙光瑞像马闸子梅花三弄面背密熟默示内谋蹑寇漂溺辟盟破瓦颓垣千里犹面谦受益怯怯侨侨钦产倾宫棋肆入夥桑笄禅化闪身生漆升旗试飞世喭刷勘曙鼓粟金太阳社通畅缊袯窝囊气席卷八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