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亭燧和军营。 北周 庾信 《哀江南赋序》:“ 江 淮 无涯岸之阻,亭壁无藩篱之固。”
"亭壁"是一个较为罕见的古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与现代常用词差异较大,主要见于古代文献或特定语境。结合权威汉语工具书及古代文献用例,其详细解释如下:
"亭"的本义
指古代设在道路旁供行人停留食宿的处所(《说文解字》:"亭,民所安定也"),后引申为边防哨所(如"亭候""亭障")。
来源: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963年版)。
"壁"的本义
原指墙壁(《说文解字》:"壁,垣也"),后扩展为军营的防御工事(如"壁垒""坚壁清野")。
来源: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963年版)。
作为复合词,"亭壁"特指古代边境用于军事防御的哨所与堡垒,常见于描述边防体系的文献:
《后汉书·南匈奴传》载:"筑亭壁,修烽燧",指修筑边防哨所与堡垒,完善预警系统。
来源:范晔《后汉书》(中华书局2000年点校本)。
从实体到象征
唐宋后,"亭壁"渐少用,但其意象融入边塞诗,如唐代诗人笔下"亭障列雄藩"(李益诗),象征戍边将士的坚守。
来源:彭定求《全唐诗》(中华书局1999年版)。
与"亭障""壁垒"的关联
"亭壁"与"亭障"(哨所)、"壁垒"(军营围墙)属同类军事词汇,但更强调哨所与工事的结合体。
来源:《中国古代军事工程史》(军事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年版)释"亭壁"为"泛指亭障、壁垒",但标注"用例较少"。
部分地方志中"亭壁"或指"亭中壁画"(如《绍兴府志》载禹庙亭壁绘神话),此属引申义,非常用。
来源:臧励龢《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商务印书馆1931年版)。
"亭壁"是古代军事防御术语,专指边境哨所与堡垒结合的工事,承载戍边文化记忆。其词义需严格依据历史文献解读,避免与现代"亭""壁"的常用义混淆。
主要参考来源:
(注:为符合学术规范,来源标注实体出版物,未提供网络链接;权威工具书详见图书馆或官方出版社平台。)
“亭壁”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根据不同的文献来源存在两种主要解释:
基本构成
指“亭燧”和“军营”的组合。
文献例证
北周庾信《哀江南赋序》中提到:“江淮无涯岸之阻,亭壁无藩篱之固”,此处“亭壁”即代指边防工事。
“亭壁”在古籍中多指军事设施组合,现代语境下偶作成语使用。需结合具体文献判断其含义。若用于文学或历史研究,建议优先参考《哀江南赋》等经典文献的军事释义。
白衣大士儤贺卜数师草猝谗贼乘人不备车骑马痴汉丛木存殁单相思灯饰刁词隄繇迩遐繁礼繁杂发衅赙赉赋形剂更番公司清算果品还不错昏淡瘕疾俭率积满赍米井桁救命星急转直下眷属蠲汰拒格看当枯损老钱临难无慑流居龙孙鸣锣磨室木榜啮骨频顣情想丘城趋陪若邪儒哲如坐针氊射涛输心琐帏吐溜驼毧尉律学溪洞昔留昔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