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纂的意思、编纂的详细解释
编纂的解释
[compile] 编辑,撰述
编纂词典
十年,始有事略之编纂。——孙文《黄化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详细解释
(1).犹编辑。编写纂集。 唐 白居易 《河南元公墓志铭》:“观其述作编纂之旨,岂止於文章刀笔哉?” 宋 文莹 《玉壶清话》卷五:“其枢密院事涉机密,亦令本院编纂,至月终送史馆。” 清 俞樾 《<茶香室丛钞>序》:“遇罕见罕闻之事,必以小纸録出之。积岁餘,得千有餘事,不忍焚弃,编纂成书。” 孙犁 《秀露集·关于纪昀的通信》:“他编纂的书,不叫《四库备要》,叫《四库全书》。”
(2).用以称编纂职务。 曹亚伯 《武昌日知会之破案》:“己酉, 张君 在 上海 广学会任编纂,兼办《大同报》。”
词语分解
- 编的解释 编 (編) ā 用细条或带形的东西交叉组织起来:编结。编织。编扎。 按一定的原则、规则或次序来组织或排列:编排。编目(编制目录或指已编成的目录)。编次。编年。编订。编配。编码。 把材料加以适当的组织排
- 纂的解释 纂 ǎ 搜集材料编书:纂修(.编纂,亦指做这方面工作的人;.继承并加强修养、治理)。纂绣(编织和刺绣)。纂辑。编纂。 古代指红色或彩色丝带。 妇女梳在头后边的发髻:纂儿。 古同“缵”,继承。 笔画数
网络扩展解释
“编纂”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biān zuǎn(注意“纂”不读zuàn或zhuàn)。以下是其详细解释:
基本定义
指对大量现有资料进行系统性整理、编辑和汇总,形成书籍或文献的过程,尤其适用于词典、百科全书等大型著作。
词义结构
- 编:指整理、编排的行为。
- 纂:强调将材料整合成系统的成果。两字均为动词,体现整理与成书两个阶段。
核心特点
- 资料基础:基于现成材料,不强调原创性内容;
- 系统性:需遵循特定规则,如体例、分类等;
- 规模性:多用于大型著作(如《现代汉语词典》编纂);
- 团队协作:通常需多人合作完成。
与“编撰”的区别
对比项 |
编纂 |
编撰 |
侧重点 |
整理现有资料 |
融入个人观点或创作 |
成果性质 |
系统性汇编(如百科全书) |
原创性著作(如学术论文) |
资料量 |
资料多、篇幅大 |
资料相对较少 |
示例 |
《大百科全书》编纂 |
学者撰写研究专著 |
历史与应用
- 古代用例:唐代白居易曾用“编纂”描述文献整理(《河南元公墓志铭》);
- 现代场景:常见于词典修订、档案汇编等专业领域。
如需进一步了解发音或具体案例,可参考普通话测试资料或文献编纂规范。
网络扩展解释二
编纂(biān zhuǎn)是一个汉字词语,意思是编辑整理、编辑修改。下面来解析编纂的部首和笔画,以及其来源、繁体、古时候汉字写法、例句,同时也会介绍组词、近义词和反义词等相关内容。
部首和笔画拆分:
编字的部首是纟(纟为“红”字的部首),字的总笔画数为十一画。
来源和繁体:
编字最早出现在《说文解字》中,原本为纟(红)与扁的合体,表示织布时红色线经过扁的网目。而在繁体字中,编则保持了原本的结构和形态。
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代,编字的写法稍有不同。在篆书中,编字的形状更加简化,纟被写成一根横线,与扁形成“冫+丿”的组合,字形上更加扁平。而在隶书中,编字则更加趋于方正,笔画结构更为规整。
例句:
1. 我们需要一个经验丰富的编辑来编纂这本书。
2. 这部电影的编纂工作非常精细,节奏把握得恰到好处。
组词、近义词和反义词:
组词:编辑、编撰、编辑、编写。
近义词:整理、编辑、修改、排版。
反义词:散乱、杂乱。
希望这些信息对你有所帮助!如有其他问题,还可以继续提问哦!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