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阳的意思、岁阳的详细解释
岁阳的解释
(1).亦称“ 岁雄 ”。古代以干支纪年,十干叫“岁阳”。《尔雅·释天》:“太岁在甲曰閼逢,在乙曰旃蒙,在丙曰柔兆,在丁曰强圉,在戊曰著雍,在己曰屠维,在庚曰上章,在辛曰重光,在壬曰玄黓,在癸曰昭阳:岁阳。” 宋 洪迈 《容斋三笔·岁月日风雷雄雌》:“ 虞喜 天文论, 汉 《太初历》十一月甲子夜半冬至云:‘岁雄在閼逢……’又云:‘甲岁雄也,毕月雄也,陬月雌也。’大抵以十干为岁阳,故谓之雄,十二支为岁阴,故谓之雌。”
(2).《诗·小雅·采薇》:“曰归曰归,岁亦阳止”。 毛 传:“阳,历阳月也。” 郑玄 笺:“十月为阳。”后用以指农历十月。 宋 司马光 《祭刘大卿文》:“岁阳四浹,零落几尽。” 郭沫若 《东风集·题桂花轩》:“岁阳时节如初夏,紫贝天葵酌满杯。”
词语分解
- 岁的解释 岁 (歲) ì 年:岁首。岁暮。岁夕(即“除夕”)。岁除(年终)。岁阑(一年将尽的时候)。 一年的收成,年景:岁凶(年成歉收)。歉岁(收成不好的年份)。 年龄:年岁。周岁。 星名:岁星(即“木星”。)
- 阳的解释 阳 (陽) á 明亮。 中国古代哲学认为宇宙中通贯所有物质的两大对立面之一,与“阴”相对:一阴一阳谓之道。阴阳二气。 指“太阳”:阳光。阳面。阳历。向阳。夕阳。 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多用于地名):衡阳
专业解析
岁阳是汉语中一个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古代天文历法术语,主要有以下两层含义:
-
岁星的别名:
- 释义: “岁阳”在古代文献中可直接指代“岁星”,即我们今天所说的木星(Jupiter)。古人观测到岁星大约每十二年(实际为11.86年)绕天运行一周,故将其运行周期用于纪年,称之为“岁星纪年法”。岁星因此得名“岁阳”,取其运行不息、如阳刚之气的含义。
- 来源依据: 此释义可见于古代天文历法文献及部分辞书对“岁阳”的直解。
-
岁星纪年法中的名称系统:
- 释义: 这是“岁阳”更核心、更常用的含义。在“岁星纪年法”和与之配合的“太岁纪年法”中,“岁阳”特指一套用于标记年份的十个名称(又称“岁名”)。这套名称与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相配,形成一套独特的年份命名系统。
- 具体名称: 据《尔雅·释天》和《史记·历书》等古籍记载,十个岁阳之名分别为:阏逢、旃蒙、柔兆、强圉、著雍、屠维、上章、重光、玄黓、昭阳。例如,甲年可称为“阏逢”,乙年可称为“旃蒙”,依此类推。
- 与“太岁”的关系: 在纪年体系中,“岁阳”常与表示地支方位的十二个“岁阴”(或称“太岁”名,如摄提格、单阏等)名称配合使用,共同构成完整的年份名称,如“阏逢摄提格”即指甲寅年。
- 来源依据: 此释义及其具体名称系统主要源自《尔雅·释天》(中国最早的词典之一)、《史记·历书》、《淮南子·天文训》等权威历史典籍,并被后世《汉语大词典》、《辞源》、《辞海》等大型工具书所收录和解释。
现代使用:
“岁阳”一词在现代汉语中已非常用词汇,主要出现在研究中国古代天文学、历史学、文献学或涉及古代纪年法的语境中。理解其含义对于阅读和理解先秦至汉代的古籍文献尤为重要。
参考资料来源:
- 《尔雅·释天》(中国古代辞书)
- 《史记·历书》(西汉司马迁著,权威史书)
- 《淮南子·天文训》(西汉淮南王刘安主持编纂,重要哲学著作)
- 《汉语大词典》(大型汉语语文辞书)
- 《辞源》(大型古汉语辞书)
- 《辞海》(综合性辞典)
网络扩展解释
“岁阳”一词主要有以下两种解释,需结合不同文献来源综合理解:
-
干支纪年中的十干称谓
古代以天干地支纪年时,将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称为“岁阳”,与十二地支(岁阴)组合形成完整的干支系统。例如:
- 甲年对应“阏逢”,乙年对应“旃蒙”,以此类推,形成“阏逢·摄提格”等六十个年名组合。
- 此用法最早见于《尔雅·释天》,汉代《太初历》进一步规范,形成六十年循环的纪年体系。
-
指农历十月
源自《诗经·小雅·采薇》中“岁亦阳止”的记载,汉代学者毛亨和郑玄注解为“十月为阳”,因此“岁阳”成为农历十月的别称。
其他补充说明:
- 部分文献(如)提到“岁阳”作为成语,形容晚年生活美好,但此用法未见于权威典籍,可能是现代引申义或误传。
- 需注意不同文献对“岁阳”的侧重不同,高权威性来源(如、6)均以干支纪年解释为核心,而农历十月的含义多出现在引证类资料中。
建议参考《尔雅》《史记》等古籍原文或权威历史辞典(如汉典)获取更精准的释义。
别人正在浏览...
白雪阳春窆石标鉴憧扰楚公钟春花词约指明翠笕麤履第二半国际饭唅佛位拊绥耕耒功架鞲绁冠蝉官号关徼古国鬼籍毫笺候脉黄香扇枕豁除夹岸翦截铺交叉火网焦冥借口接亲救鸽绝缘体佬佬乐邦漏鼓马陵之战缅远名高天下牧区男中音内霤撵逐拗却赔産配眼批笔羣屋羣憸少男风声列霜丝説东道西通辨脱颖我山五丈原纤啬显义晞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