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喻有名无实。《魏书·李崇传》:“今国子虽有学官之名,而无教授之实,何异兔丝燕麦,南箕北斗哉!”《资治通鉴·梁武帝天监十五年》引此文, 胡三省 注云:“言兔丝有丝之名而不可以织,燕麦有麦之名而不可以食。古歌曰:‘田中兔丝,如何可络!道边燕麦,何尝可穫!’《诗》云:‘维南有箕,不可以簸扬,维北有斗,不可以挹酒浆。’皆谓有名无实也。”
兔丝燕麦(tù sī yàn mài)是一个源自中国古代典籍的成语,字面指“兔丝草”和“燕麦”,比喻有名无实、虚有其表的事物。以下是详细解析:
“兔丝”即菟丝子,是一种寄生草本植物,茎细柔如丝,依附其他植物生长;“燕麦”指一种谷物,其籽实外壳坚硬,古人认为其难以食用或价值较低。
两者皆被视为无用之物,故成语引申为外表虽具其形,实则毫无价值或不能兑现承诺,强调名不副实。例如:
“此人承诺如兔丝燕麦,听之华丽,行之无物。”
最早见于南北朝史学家魏收所著《魏书·李崇传》:
“今国子虽有学官之名,而无教授之实,何异兔丝燕麦、南箕北斗哉?”
此处李崇以“兔丝燕麦”讽刺国子监空有教育机构之名,却无实际教学功能,与“南箕北斗”(星宿名,喻虚有其表)并列,强化批判意味。
释为:“喻有名无实。”
注:“比喻徒有虚名而无实际用处的事物。”
强调其典故性,指出多用于批判社会现象或个人言行不实。
例句:
“政策若只停留于文书,终成兔丝燕麦,难惠民生。”
成语反映中国古代重实轻名的价值观,与“华而不实”“画饼充饥”意义相近,常被文人用于针砭时弊。
“兔丝燕麦”是一个汉语成语,比喻事物或人徒有其名而无实际价值或才能。以下是详细解释:
指事物或人表面看似有价值,实则虚有其表。例如:空有官职而无实权的官员、华而不实的承诺等。
通过以上分析,可更精准地理解该成语的深层含义及使用场景。
柏装本都闭门却扫参礼酬寄出炉银醇深大餐房大孤山当家人,恶水缸断用对内矾课高亢羔鴈功载广土规免古迹过马厅洪茂騞然简照脊柱巨千快人快事里室碌架床萍飘破柱求奸悄默妾妇青坊清商亲仁善邻取贵宂芜如来佛上房生殖沈水沈菀驶步失鹿十言舒服睡性説然蜀士私交丝来线去檀维讨春外动字无碍道场五行生克夏炉冬扇显迹小拍谢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