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盐户之一种。 唐 乾元 元年(公元758年) 第五琦 定盐法,将制盐民户编为特殊户籍,免其杂役,专制官盐。因煮盐地方称亭场,故名。 宋 代 京东 、 河北 、 两浙 、 淮南 、 福建 、 广南 海盐产区中,专指向政府领取本金产制正盐(额盐)归公的盐户。《新唐书·食货志四》:“亭户冒法,私鬻不絶,巡捕之卒,遍于州县。”《宋史·食货志下四》:“然自 皇祐 以来,屡下詔书輒及之,命给亭户官本,皆以实钱;其售额外盐者,给粟帛必良;亭户逋岁课久不能输者,悉蠲之。” 宋 叶适 《宋武翼郎邵君墓志铭》:“煎盐实尅亭户钱,以应诸费。”参见参见“灶户”、“锅户”。
“亭户”是中国古代对特定盐户的称谓,其含义及历史演变可归纳如下:
亭户是唐代至清代由政府编入特殊户籍、专职生产官盐的民户。该制度始于唐乾元元年(758年),盐铁使第五琦推行榷盐法,将沿海制盐民户强制编为“亭户”,免除杂役,专司官盐生产。因制盐场所称“亭场”,故得名。
亭户虽免杂役,但受官府严格控制,需承担繁重盐课。宋代曾因官员克扣亭户盐本钱引发民变(如《续资治通鉴》载丁大全事件)。其身份世代相袭,形成特殊的社会群体。
亭户是古代盐业专卖制度下的产物,体现了政府对盐业资源的垄断。其名称和职能随朝代更替略有变化,但核心特征为“官控专业盐户”。如需进一步了解盐户分类(如畦户、井户等),可参考中的详细分类。
亭户是一个汉字词语,它的意思是庑门,指的是用于遮风避雨的门。在古代,亭户通常被建筑在道路旁边或庭院门口,用来供行人遮挡烈日或大风侵扰。
亭户可以拆分为两个部首,分别是“亠”和“户”,其中“亠”部表示顶部,而“户”部表示门的形状。它总共由6画组成。
亭户一词的来源较为复杂,受到了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亭”字来源于古代的祭祀建筑“亭”,而“户”字则表示门,两者合在一起形成了“亭户”。在繁体字中,亭户的写法为「亭戶」。
在古代,亭户的汉字写法可能有所不同。传统上,亭户可以写作“廷戶”,即将“亭”字写作“廷”。这种写法在古代文献中会有所出现。
以下是关于亭户的一些例句:
以下是一些和亭户相关的组词、近义词和反义词:
白芨白虬蔽捍比伉残篇倡国超羣拔类乘风破浪出炉痤然打马虎眼端石蠹朽而已帆布根元各种各样乖滥架叠肩劳任怨嫁送久别久违几望濬源空侣烂精银联军聆听马糊卖方市场默化潜移牡蒿匿行蟠龙卧虎屏置钤蓄情赏秦晋邱区趋风日旰不食儒儒上公山罍社会风气舍生十浆算盘梃棒佗发躗语挝捶吴公台五岭相望相捽纤华消化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