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亭户的意思、亭户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亭户的解释

古代盐户之一种。 唐 乾元 元年(公元758年) 第五琦 定盐法,将制盐民户编为特殊户籍,免其杂役,专制官盐。因煮盐地方称亭场,故名。 宋 代 京东 、 河北 、 两浙 、 淮南 、 福建 、 广南 海盐产区中,专指向政府领取本金产制正盐(额盐)归公的盐户。《新唐书·食货志四》:“亭户冒法,私鬻不絶,巡捕之卒,遍于州县。”《宋史·食货志下四》:“然自 皇祐 以来,屡下詔书輒及之,命给亭户官本,皆以实钱;其售额外盐者,给粟帛必良;亭户逋岁课久不能输者,悉蠲之。” 宋 叶适 《宋武翼郎邵君墓志铭》:“煎盐实尅亭户钱,以应诸费。”参见参见“灶户”、“锅户”。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亭户是中国古代户籍制度中的特殊称谓,特指宋元时期官府设立的专职制盐民户。据《宋史·食货志》记载,亭户需承担煎炼海盐的徭役,其生产活动受盐铁司直接管辖,所产食盐全部上缴官府,不得私售(来源:《汉语大词典》)。该制度始见于北宋,延续至元代,明代改称"灶户"。

其核心特征包含三方面:一是具有世袭性,子孙不得转业;二是享有免除田赋的优待,但需按丁缴纳定额盐课;三是聚居在沿海盐场,形成专业生产聚落。元代王恽在《秋涧集》中描述亭户"居庐舍,具盘铁,专事熬波",生动再现了其生产场景(来源:《中国历史大辞典》)。

网络扩展解释

“亭户”是中国古代对特定盐户的称谓,其含义及历史演变可归纳如下:

1.定义与起源

亭户是唐代至清代由政府编入特殊户籍、专职生产官盐的民户。该制度始于唐乾元元年(758年),盐铁使第五琦推行榷盐法,将沿海制盐民户强制编为“亭户”,免除杂役,专司官盐生产。因制盐场所称“亭场”,故得名。

2.职能与特点

3.历史演变

4.社会地位与影响

亭户虽免杂役,但受官府严格控制,需承担繁重盐课。宋代曾因官员克扣亭户盐本钱引发民变(如《续资治通鉴》载丁大全事件)。其身份世代相袭,形成特殊的社会群体。


亭户是古代盐业专卖制度下的产物,体现了政府对盐业资源的垄断。其名称和职能随朝代更替略有变化,但核心特征为“官控专业盐户”。如需进一步了解盐户分类(如畦户、井户等),可参考中的详细分类。

别人正在浏览...

百事可乐包身工餐松饮涧层崄啻啻磕磕触桶赐官辞竈丛物盗狗倒转大相国寺洞辟发奸露覆扶冯疳积贯头钱榖桑寒蛩阖匵河市乐厚言华要揭车尽忠报国句就居丧拘引谅闇料度离局流衍隆重密巧盘整剖分浅下侨滙七返灵砂旗幅漆黑跂足臊皮生计师德实封似水流年寿耇售赇算闲田部吏驮脚吐吞往躅未若无征乡蠹相生相克弦影狭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