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释褐的意思、释褐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释褐的解释

(1).脱去平民衣服。喻始任官职。 汉 扬雄 《解嘲》:“夫上世之士,或解缚而相,或释褐而傅。” 晋 袁宏 《三国名臣序赞》:“﹝ 孔明 ﹞释褐中林,鬱为时栋。”《周书·李基传》:“ 大统 十年,﹝ 李基 ﹞释褐员外散骑常侍。”

(2).指进士及第授官。 宋 高承 《事物纪原·旗旐采章·释褐》:“ 太平兴国 二年正月十二日,赐新及第进士诸科 吕蒙正 以下緑袍靴笏,非常例也。御前释褐,盖自是始。” 宋 洪迈 《夷坚甲志·陈国佐》:“ 政和 癸巳, 国佐 遂魁辟雍,释褐第一。”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释褐是古代汉语中表示士人首次担任官职的专称,字面意为“脱去粗布衣服”,象征身份从平民转变为官员。其具体内涵及演变如下:

一、核心释义

  1. 字源本义

    “释”指脱去,“褐”指粗麻编织的平民服饰。《说文解字》载:“褐,编枲袜也”,枲即麻类植物,褐衣为古代贫贱者所穿。故“释褐”本义为脱去平民服装,引申为步入仕途。

  2. 制度含义

    特指科举时代进士及第后授官。唐宋时期,新科进士需脱去白袍(平民服),改穿官服参加“释褐宴”,标志正式获得官职。如《宋史·选举志》载:“进士及第,赐宴琼林,释褐授官”。

二、历史演变

  1. 汉代起源

    西汉察举制中,被举荐者经考核后授职即称“释褐”。东汉王充《论衡》提及“释褐为郎”,指通过孝廉等途径入仕为郎官。

  2. 科举定制

    唐代起成为科举制度术语。新进士需参加吏部关试,合格者方得“释褐”授职。白居易《及第后归觐》诗“擢第未为贵,释褐始为荣”即反映此制。

三、文化象征

  1. 身份转换仪式

    释褐不仅是服饰更换,更是社会阶层的跨越。《礼记·儒行》孔颖达疏云:“褐是寒贱之服,释去褐衣谓仕宦也”,强调其作为士人人生转折点的象征意义。

  2. 文学意象延伸

    古典文学中常借“释褐”喻人生际遇之变。如宋代刘克庄词“释褐从仙尉,之官兴若何”,以释褐指代初入仕途的憧憬。


参考来源

  1. 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点校本)
  2. 脱脱《宋史·卷一百五十五·选举志》(中华书局1977年版)
  3. 王充《论衡·状留篇》(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4. 白居易《白氏长庆集·卷十三》(文学古籍刊行社1955年版)
  5. 《礼记正义·卷五十九》(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整理本)
  6. 刘克庄《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三十》(四部丛刊影印本)

网络扩展解释

“释褐”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主要含义和用法如下:

一、基本释义

  1. 字面含义
    指“脱去粗布衣服”(褐:粗麻或兽毛制成的平民衣物)。这一动作象征身份转变,即从平民晋升为官员。

  2. 引申含义

    • 初任官职:指首次担任官职,如《三国名臣序赞》中诸葛亮“释褐中林,鬱为时栋”。
    • 进士授官:特指科举时代进士及第后被授予官职。宋代《事物纪原》记载,新科进士需在太学行“释褐礼”,换穿官服。

二、历史背景与用法

  1. 起源与文献
    最早见于汉代扬雄《解嘲》:“或释褐而傅”,指寒门士子通过才能获得官职。宋代以后,该词多与科举制度关联,如《夷坚甲志》提到陈国佐“释褐第一”,即进士第一名授官。

  2. 仪式化象征
    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年),宋太宗首次为新科进士吕蒙正等人举行“御前释褐”仪式,成为后世定制。


三、词语结构解析


四、近义词与关联词


“释褐”从具体穿衣行为发展为身份晋升的象征,反映了古代中国“衣冠制度”与阶层流动的关联。其核心意义始终围绕“脱离平民身份,步入仕途”展开。

别人正在浏览...

彩笔差违淙齧璀玮村务大楼当腰定稿都讲笃懒顿足捩耳跟儿浩思鸿渐于干画鹿车活命加速运动节根积毁消骨金宝牌九死厄瘠形蠲理巨力礼兵黎母山糜沸蜜蜂冥行盲索莫斯科不相信眼泪沐栉内陆湖宁为鸡口,毋为牛后眤眤砰駖翩其反矣迁沙侨流齐格楞峥清称散对子戏升首生疼试授室授失音霜皮説谏厮儿私图锁袱贪陵讨蹙恬酒屯住王傅晚果危败雾裳无天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