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人公的意思、人公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人公的解释

即太保。 周 三公之一。负责管饬大臣官吏。《尚书大传》卷五:“臣多弑主,孽多杀宗,五品不训,责於人公。”参见“ 三公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汉语大词典》及《辞源》等权威辞书中均未收录"人公"作为独立词条。从构词法分析,"人公"可拆解为"人"与"公"的复合结构。其中"人"指人类,属基本义项;"公"在《说文解字》中解作"平分也",后引申出公正、公共等含义(来源:中华书局《说文解字注》)。部分方言文献中偶见"人公"表述,如闽南语谚语"人公无闲,天公会看"(来源:福建人民出版社《闽南方言熟语辞典》),此处"人公"指代人类行为规范。当代语用学研究表明,该组合词多出现在特定语境中,尚未形成独立词汇地位(来源:商务印书馆《现代汉语词汇研究》)。建议在正式书面语中谨慎使用该组合词。

网络扩展解释

根据多个权威词典和文献的释义,“人公”是中国古代官职名称,具体解释如下:

  1. 基本定义
    “人公”即太保,属于西周时期的“三公”之一,主要负责管理、整顿大臣与官吏的行为规范。《尚书大传》记载:“臣多弑主,孽多杀宗,五品不训,责于人公”,表明其职责涉及监督官员品行与政务。

  2. 历史背景

    • 三公制度:周代最高官职体系包括太师、太傅、太保(即人公),合称“三公”,分别承担辅佐天子、教化德行、监察官吏的职能。
    • 职能范围:人公需规范官员礼仪、纠正渎职行为,类似于后世的监察机构,是维护统治秩序的核心角色。
  3. 词源与演变
    该词最早见于《尚书大传》,后世多用于文献注解。现代汉语中,“人公”已不常见,但部分文学或历史研究场景仍会提及,例如描述古典小说中类似职责的人物。

  4. 延伸应用
    在当代语境中,有学者用“人公”代指德高望重、能约束群体的核心人物,但此用法非主流,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

若需了解“三公”制度的更多细节,可参考《周礼》《汉书·百官公卿表》等典籍。

别人正在浏览...

白暗傧背超市炊砂作饭辞色诞漶惮漫道数丁香结二清额赏腹引赶时髦勾股数官纱规略号啕衡厄合簪后会架弄郊区踞嫚可观可见度窠绫溘丧雷雨作解漻漻陋生盲子蛮鼍缅隔名不符实你们暖阁女须彭亨气愤愤秋蛩日月丽天肉枣散坏沙帽砂瓶神屋石花矢口顺济四部铁线描颓魄望言畏愞香酒向涂飨象幰网吸积心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