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挈衣之领,提网之纲。比喻抓住要领。 清 陶澍 《重刻<张太岳先生全集>序》:“ 江陵 张文忠公 起而振之,挈领提纲,综核名实,法肃於庙堂之上,而令行於万里之外。” 郭孝成 《云南光复记》:“君主专制,久为时势所不容,今欲发挥自由,改造 民国 ,则凡国家建造之法,与夫人民权义所关,均应挈领提纲,折衷至当。”
“挈领提纲”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qiè lǐng tí gāng,其含义与更常用的“提纲挈领”相近,均指抓住事物的关键或核心部分,以简明扼要的方式处理问题。以下是详细解释:
字面含义:
“挈”意为提起,“领”指衣领,“提纲”即提起渔网的总绳。合起来比喻像提起衣领和渔网总绳一样,抓住事物的主要部分或关键环节,从而掌握全局。
引申含义:
强调在处理复杂事务时,需突出重点、把握要领,避免被琐碎细节干扰。例如清代陶澍曾用该词形容张文忠公治国时“综核名实,法肃于庙堂”的治理策略。
最早文献:
该成语可追溯至《韩非子·外储说右下》中“善张网者引其纲,不一一摄万目而后得”,强调抓住纲领的重要性。
典型用例:
常用于形容对文章、政策或计划的整理与归纳。例如郭孝成在《云南光复记》中用其描述“改造民国”需“挈领提纲,折衷至当”。
近义词:
提纲挈领(更常见,词序调换但含义相同)、纲举目张、简明扼要。
区别:
“提纲挈领”更侧重“整理归纳”,“纲举目张”则强调“以主带次”,而“挈领提纲”更突出“把握核心”。
适用领域:
学术写作(如论文大纲)、演讲准备、项目管理等需逻辑清晰、突出重点的场合。
例句:
“策划方案时需挈领提纲,明确核心目标后再细化执行步骤。”
“挈领提纲”与“提纲挈领”均源自对事物核心的把握,但因词序差异导致前者使用频率较低。建议在正式场合优先使用“提纲挈领”,而“挈领提纲”多出现在特定文献或历史文本中。
挈领提纲(qiè lǐng tí gāng)是一个成语,意思是在写作或演讲时提纲扼要地列出要点。
挈(手字旁)部首:手
领(彳字旁)部首:彳
提(手字旁)部首:扌
纲(纟字旁)部首:纟
挈领提纲总笔画:18画
挈领提纲最早见于明代徐渭的《黜陟志怪》一书。徐渭是明代文学家,这本书是他收集和创作的一些奇闻轶事。在书中,徐渭描述到当时有一位官员在写文章或发表演讲前,经常用手抓住衣领的那一部分来帮助思考,并提纲挈领地记录下要点。后来就有了这个成语。
挈领提纲的繁体字为挈領提綱。
在古代,汉字的书写形式与现代有一些差异。挈领提纲在古时候的写法为挈領提綱。
他用挈领提纲的方式列出要点,使得演讲更加清晰明了。
组词:挈带、提要、纲领、扼要、要点
近义词:归纳总结、摘要、提纲挈领
反义词:泛泛而谈、详细叙述、废话连篇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