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诤的意思、诵诤的详细解释
诵诤的解释
谏诤。《新唐书·褚遂良传》:“帝既平 高昌 岁调兵千人往屯, 遂良 诵諍不可,帝志取西域,寘其言不用。”
词语分解
- 诵的解释 诵 (誦) ò 用有高低抑扬的腔调念:诵读。背诵。诵诗。 称述,述说:“王之为都者,臣知五人焉,知其罪者,惟孔距心,为王诵之”。 诗歌:作诵(作诗)。 怨谤。 笔画数:; 部首:讠; 笔顺编号:
- 诤的解释 诤 (諍) è 谏,照直说出人的过错,叫人改正:诤谏。诤言。诤臣。诤友(能直言规劝的朋友。亦作“争友”)。 〔诤人〕古代传说中的矮小人种。亦称“靖人”。 纷争,争:诤紊(争论是非)。 笔画数:; 部
网络扩展解释
“诵诤”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为谏诤,即直言规劝,特指臣子对君主或上位者的过错进行劝诫。以下是综合多个来源的详细解释:
1.基本释义
- 诵诤(sòng zhèng):意为直言劝谏,强调以言语纠正错误决策或行为。例如《新唐书·褚遂良传》记载,唐太宗平定高昌后欲调兵屯守,褚遂良“诵诤不可”,但未被采纳。
2.词义构成分析
- 诵:原指朗读、背诵,此处引申为“公开表达”或“反复强调”,强调劝谏的郑重性。
- 诤:指直言劝告,带有“据理力争”的意味,常见于“诤言”“诤友”等词。
3.引证与典故
- 该词在古籍中用例较少,主要见于《新唐书》对褚遂良的记载,反映其作为谏臣的职责。
4.常见误读
- 部分来源(如)将“诵诤”解释为“高声朗读”,可能与“诵”的本义混淆。但结合古籍用例及权威词典释义,此解不准确,需以“谏诤”为核心含义。
提示
若需进一步探究古籍原文或相关历史背景,可参考《新唐书》等史料。
网络扩展解释二
诵诤
诵诤是一个汉字词语,读音为sòng zhēng,意思是高声朗读。
拆分部首和笔画:诵(讠口)诤(讠言正言)共计12画。
来源:《说文解字》中解释为高声吟诵的意思。
繁体:誦諍。
古时候汉字写法:在古代的写法中,诵的下面加了口旁,为讠口,让人容易联想到发声的动作,而诤的上面加了一横表示正直公正的意思。
例句:他在课堂上诵诤经文,声音洪亮激昂。
组词
诵读、诵经、诵诗、诵才、诵念、诵书等。
近义词
吟诵、朗诵、笃读。
反义词
默读、静读。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