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失去常态、常道。《左传·襄公九年》:“ 士弱 曰:‘…… 商 人閲其祸败之衅,必始於火,是以日知其有天道也。’公曰:‘可必乎?’对曰:‘在道,国乱无象,不可知也。’” 杜预 注:“言国无道,则灾变亦殊,故不可必知。” 孔颖达 疏:“若国家昏乱,无復常象,不可知也。”《文选·王粲<七哀>诗之一》:“ 西京 乱无象,豺虎方遘患。” 李善 注引 河上公 曰:“象,道也。” 南朝 宋 谢灵运 《拟魏太子“邺中集”诗·王粲》:“ 伊洛 既燎烟, 函崤 没无象。”一本作“ 无像 ”。
(2).没有形迹;没有具体形象。《管子·幼官》:“备具胜之原,无象胜之本。” 赵守正 注:“无象,指军行隐蔽,使人们看不到形象。” 三国 魏 曹植 《七启》:“譬若画形於无象,造响於无声。” 唐 张九龄 《请东北将吏刊石纪功德状》:“观变早於未萌,必取预於无象。” 明 谢榛 《四溟诗话》卷四:“或兀坐冥搜,求声於寂寥,写真於无象。”
(3).原为道家形容道玄虚无形之语,后亦泛指诸种义理的玄微难测,或玄微难测的义理。语出《老子》:“绳绳兮不可名,復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象之象,是谓忽怳。” 南朝 梁 沉约 《雅乐歌·諴雅之一》:“怀忽慌,瞻浩荡……出杳冥,降无象。” 唐 李华 《润州鹤林寺故径山大师碑铭》:“道行无跡,妙极无象:谓体性空,而本源清净;谓诸见灭,而觉照圆明。” 宋 苏辙 《郊祀庆成》诗:“治道初无象,神功竟莫宣。” 清 王士禛 《渔洋诗话》卷下:“ 吴 之 洞庭山 有丐者, 汪钝翁 记其数诗,有云:‘……有形皆是假,无象孰为真?悟到无生地,梅花满四邻。’”
“无象”的汉语词典释义与文化内涵
“无象”是一个蕴含哲学与美学意蕴的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指无形无状、不可名状的存在或状态。以下从词典释义、哲学引申及文学应用三个维度解析:
指事物超越具体形态,无法以感官直接捕捉。如《汉语大词典》释为“没有形迹;没有具体形象”。
引申为宇宙本源或道体,如《老子》中“大象无形”即指“道”的超越性,无象而涵摄万有。
道家以“无象”喻“道”的至高境界。《道德经》第十四章:“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强调道体虽无形却支配万物运行。
传统美学中,“无象”指艺术创作的留白与含蓄。如山水画“计白当黑”,以虚空传递无限意蕴(参考《中国美学史大纲》)。
古典诗词常借“无象”营造空灵之境:
字形溯源
“象”本义指大象,后衍生为“形象”“象征”义;“无”表否定,二字组合突破具象局限,指向形而上的存在。
古籍参考:
《老子·第四十一章》:“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庄子·天地》:“视乎冥冥,听乎无声。冥冥之中,独见晓焉;无声之中,独闻和焉。”
(注:因未搜索到可验证的在线词典链接,释义来源标注为权威工具书《汉语大词典》及古籍原文,确保内容符合原则。)
“无象”是一个具有哲学和文学内涵的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三方面解析:
基本含义
指事物失去常态或没有具体形象。例如《管子·幼官》中的“无象胜之本”,指军事行动隐蔽到无法被察觉具体形态。在文学中常形容抽象、难以描绘的状态,如“无象的恐惧”“无象的美丽”。
道家哲学内涵
源于《老子》“无状之状,无象之象”,形容“道”超越具体形态的玄虚本质,强调万物本源无法用具象语言描述。这一概念后被引申为对抽象义理的概括,如南朝沈约诗句“降无象”暗含对宇宙规律的敬畏。
宗教与思想扩展
在佛教中演化为“无相”(与“无象”通假),指摆脱世俗认知、追求真如实相的境界。道教和佛教均用此词表达对终极真理超越形迹的理解。
其他关联:“无像”是“无象”的异形词,二者含义相通。需注意语境差异,如佛教术语多用“无相”,而哲学讨论更倾向“无象”。
背逆便假若笔债播化长绳系景车辐厝生大冲档册踮踵电子计算器琱缋东海夫人豆剖瓜分恩好儿大不由爷方辔腐乳抚桐富邑功勋恭正虾蟆镜好玩儿蒿蒸横落换羽移宫奬品骄姿箕畚结跏劫舍惊屹金银岛击球极小拘罗空白点来归列趄隆异马环明罚敕法内子逆亿轻减勤务员人猫柔声软风生产倏忽之间私产索解人填权铁局畏明无道谢胡蝶溪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