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诵言的意思、诵言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诵言的解释

(1).指诵读经书之言。《诗·大雅·桑柔》:“大风有隧,贪人败类,听言则对,诵言如醉。” 郑玄 笺:“贪恶之人,见道听之言则应答之,见诵《诗》《书》之言,则冥卧如醉。”

(2).犹诵读。 宋 沉作喆 《<寓简>序》:“予屏居山中,无与晤语,有所记忆,輒寓诸简牘……已而诵言之,则欣然如见平生故人抵掌剧谈,一笑相乐也。”

(3).公开声称;明说。诵,通“ 讼 ”。《汉书·高后纪》:“ 平阳侯 驰语太尉 勃 , 勃 尚恐不胜,未敢诵言诛之。”《史记》作“讼言”。《续资治通鉴·宋徽宗政和元年》:“然意广才疏,凡所当为,先於公座诵言,故不便者得预为计。”

(4).称颂之言。 明 范景文 《张蓬元<抚畿疏草>序》:“余於上之知公用公,以卜太平,而未暇诵公,公亦非一二诵言所可既也。”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诵言在汉语词汇中的解释需结合古汉语语源及现代用法进行综合分析。根据《汉语大词典》(来源:商务印书馆《汉语大词典》第二版)记载,“诵”本义为有节奏地朗读诗文,《说文解字》释作“讽也”,段玉裁注称“背文曰讽,以声节之曰诵”。而“诵言”作为复合词,在古籍中特指两种语义:

  1. 讽谏之言:见于《左传·襄公四年》“工诵箴谏”,指通过诵读方式传达规劝性言论,此类表达形式常见于先秦礼仪场合
  2. 公开陈述:清代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提及“诵者,宜达其义”,《周礼·大司乐》郑玄注“以声节之曰诵”,说明其包含公开阐发义理的语言行为

现代汉语中该词多保留古典意蕴,用于形容庄重场合的正式诵读或引经据典的言论表达,如《现代汉语规范词典》(来源: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将其定义为“诵读并阐释经典文句的言语形式”。

网络扩展解释

“诵言”是一个多义词,其含义需结合不同语境理解。以下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后的详细解释:

  1. 诵读经书之言

    • 本义指朗读或默读经典文献内容,如《诗经·大雅·桑柔》中“诵言如醉”,郑玄注解为对《诗》《书》的诵读。
  2. 诵读行为本身

    • 宋代沈作喆在《寓简》序中提到“诵言之,则欣然如见故人”,描述通过诵读文字与古人精神交流的过程。
  3. 公开声明或主张

    • 通假“讼”,表公开表达观点。如《汉书·高后纪》记载周勃“未敢诵言诛之”,即未公开宣称讨伐意图。
  4. 佛教与文学引申义

    • 在特定语境中可指默念佛经咒语,或朗读文学作品以净化心灵,属修行或学习方式。
  5. 称颂之言(较少用)

    • 汉典提及该词偶作赞美之辞解,但用例罕见。

建议结合《诗经》《汉书》等原典及权威词典(如沪江词典、汉典)进一步考察具体语境中的语义差异。

别人正在浏览...

白毳白狗子卑削迸走笨脚兽科逼拨昌风阐幽探赜晨步尘襟痴钱达师短兵棐彝归槥过访骨肉亲华辞槐树挥师蛱蝶裙驾鸿谫僿脚耗教会娇艳甲役家殷人足金仆姑稽閲倦程局天蹐地来复螺纹老妾令亲留眼落水管鲁诗马仗没倒断木猫难上难,难上加难浓浓飘吹漂摇倾望穹宫起趋全佑十日平原侍卫官帖耳桐城通欢托熟王居士望山跑死马现案响合西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