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诵言的意思、诵言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诵言的解释

(1).指诵读经书之言。《诗·大雅·桑柔》:“大风有隧,贪人败类,听言则对,诵言如醉。” 郑玄 笺:“贪恶之人,见道听之言则应答之,见诵《诗》《书》之言,则冥卧如醉。”

(2).犹诵读。 宋 沉作喆 《<寓简>序》:“予屏居山中,无与晤语,有所记忆,輒寓诸简牘……已而诵言之,则欣然如见平生故人抵掌剧谈,一笑相乐也。”

(3).公开声称;明说。诵,通“ 讼 ”。《汉书·高后纪》:“ 平阳侯 驰语太尉 勃 , 勃 尚恐不胜,未敢诵言诛之。”《史记》作“讼言”。《续资治通鉴·宋徽宗政和元年》:“然意广才疏,凡所当为,先於公座诵言,故不便者得预为计。”

(4).称颂之言。 明 范景文 《张蓬元<抚畿疏草>序》:“余於上之知公用公,以卜太平,而未暇诵公,公亦非一二诵言所可既也。”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诵言”是一个多义词,其含义需结合不同语境理解。以下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后的详细解释:

  1. 诵读经书之言

    • 本义指朗读或默读经典文献内容,如《诗经·大雅·桑柔》中“诵言如醉”,郑玄注解为对《诗》《书》的诵读。
  2. 诵读行为本身

    • 宋代沈作喆在《寓简》序中提到“诵言之,则欣然如见故人”,描述通过诵读文字与古人精神交流的过程。
  3. 公开声明或主张

    • 通假“讼”,表公开表达观点。如《汉书·高后纪》记载周勃“未敢诵言诛之”,即未公开宣称讨伐意图。
  4. 佛教与文学引申义

    • 在特定语境中可指默念佛经咒语,或朗读文学作品以净化心灵,属修行或学习方式。
  5. 称颂之言(较少用)

    • 汉典提及该词偶作赞美之辞解,但用例罕见。

建议结合《诗经》《汉书》等原典及权威词典(如沪江词典、汉典)进一步考察具体语境中的语义差异。

网络扩展解释二

诵言的意思

诵言(sòng yán)是指朗读、背诵或宣读一段文字或特定的言辞。它可以是宗教仪式中的祷词,也可以是文学作品、诗歌、演讲稿等。

部首和笔画

诵言的部首是言字的右边部分口,共有6画。

来源

诵言一词最早出现在《尚书·周书·仲虺之诵言》中,用于描述仲虺朗读乐谱的场景。后来逐渐泛指朗读、背诵或宣读一段特定的文字或文辞。

繁体字

诵言的繁体字为誦言。

古时候汉字写法

古时候,诵言的写法与现代略有不同,用的是古文字体,具体写法为「誦言」。

例句

1. 在寺庙里,僧侣们每天早晚都会诵经诵言。

2. 在学校的音乐会上,学生们通过诵言带来了动人的演唱。

组词

1. 朗诵:指声音洪亮地诵读或背诵。

2. 背诵:指将课文、文章等用记忆的方式默记,并能准确复述。

3. 宣读:指出声地读出一段文字或宣告一件事情。

近义词

1. 唱诵:意为用歌唱的方式进行诵读。

2. 朗读:意为洪亮地读出。

3. 整诵:意为将一段文字连续地读完。

反义词

默读:指通过阅读的方式理解文字,不发出声音。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