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 代属州输送与节度、观察使府的赋税,谓之“送使”。《新唐书·食货志二》:“﹝ 宪宗 ﹞分天下之赋为三:一曰上供;二曰送使;三曰留州。宰相 裴垍 又令诸道节度、观察调费取於所治州,不足,则取於属州;而属州送使之餘与其上供者,皆输度支。”《资治通鉴·后晋天福元年》“凡财赋应留使之外尽将取之” 元 胡三省 注:“ 唐 制,诸州财赋为三:一、上供,输之京师,以供上用也;二、送使,输送於节度,观察使府;三、留州,留为州家用度。”
“送使”一词在不同语境中有两种解释,需结合历史背景和文献资料进行区分:
基本含义:指唐代地方属州将赋税的一部分输送至节度使、观察使府库的财政制度。
历史背景:
根据《新唐书·食货志》和《资治通鉴》记载,唐代中后期实行赋税“三分法”:
基本含义:指派遣使者或代表团传递贺礼、信件等礼节性行为,常见于外交或礼仪场景。
结构分析:动宾结构,由“送”(递送)和“使”(使者)组成。
《送使》是一个汉字词语,它表示将使者送达目的地的行为。具体来说,它可以指将使者送往某地,或将特定信息、文书等送达接收方。
《送使》这个词可以拆分为两个部分:部首「辵」,表示行走的意思;部首「人」,表示人的形状。这个词共有11个笔画。
《送使》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形成于中华文明的发展过程中。它的繁体形式为「送使」。
在古代,汉字「送使」的写法与现代稍有不同,以木雕、石刻等为例,它们的字形可能会呈现些许变化。
1. 他亲自出门送使,以确保重要文件安全送达。
2. 这位使者特地从远方赶来,我们应该热情地接待并送使。
1. 送行:表示为离开的人送别。
2. 使节:指被派往外国任职的外交官。
3. 传送:表示传递、运送信息或物品。
近义词:送达、传送、递送
反义词:接收、保留、收回
奥博饱和蒸气压霸说充列宠赂楚辞春风面代手大门户断舌杜绝踱方步多伦多大学仿纸风兵草甲冯凌风气风情濆旋绀蝶高气压区槁杌管保贯注化为灰烬慧质家家见地积恶嗟泣孑遗生物积简充栋浄筵绢本开阔靠色口小癞狗詈骂灵体苗姜靡荡摸棱两可尿盆儿攀朱槛轻身重义绮疎秋豪之末悫诚冗费三徵石花师课史録锁鍊拓迹韦弦乌金搨闲诂相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