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恶的意思、积恶的详细解释
积恶的解释
[accumulate evil;accumulated evils] 长期做坏事
查抄逆产,以清积恶
详细解释
积久生厌;结下怨仇。《左传·襄公三十年》:“虽其和也,犹相积恶也,恶至无日矣。”《战国策·赵策一》:“今足下功力,非数痛加於 秦国 ,而怨毒积恶,非曾深凌於 韩 也。”《吴子·图国》:“凡兵之所起者有五:一曰争名,二曰争利,三曰积恶,四曰内乱,五曰因饥。”
累积恶行。《汉书·董仲舒传》:“积恶在身,犹火之销膏,而人不见也。” 唐 韩愈 《与孟尚书书》:“积善积恶,殃庆自各以其类至。” 明 刘基 《春秋明经·曹公孙会自鄸出奔宋》:“事父而蔑慎终之意不可以为子也。是事也,积恶之原也。”
词语分解
- 积的解释 积 (積) ī 聚集:积少成多。处心积虑。积储。积愤。积郁。积怨。积愿。积累(噄 )。积攒。 数学上指乘法运算的得数:积数。乘积。体积。容积。 中医指儿童消化不良的病:这孩子有积。捏积。 笔画数:;
- 恶的解释 恶 è 不好:恶感。恶果。恶劣。恶名。丑恶。 凶狠:恶霸。恶棍。险恶。凶恶。 犯罪的事,极坏的行为:恶贯满盈。 好美爱善 恶 ù 讨厌,憎恨,与“好(刼 )”相对:可恶。厌恶。好(刼 )恶。 好美爱
专业解析
“积恶”是一个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是指长期累积的恶行或罪恶。它强调的不是单一、偶然的过错,而是指恶行不断积累、日久成多的状态或结果。以下从词典释义、语义构成、用法及文化内涵角度详细解释:
一、 词典释义
- 累积的恶行;深重的罪恶:
- 指一个人或群体长期、反复做坏事,最终形成严重的罪孽或恶劣的品行。强调时间上的延续性和数量上的累积性。
- 来源参考:《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该词典作为汉语规范词典,对“积恶”的解释侧重于行为累积的结果状态。
- (因作恶多端而)招致的灾祸或报应:
- 此释义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因果报应”的观念。“积恶”不仅指行为本身,也常隐含这种行为最终会带来恶果(如“积恶余殃”)。
- 来源参考:《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这部大型历时性语文词典收录了该词的古义及引申义,包含了因果报应的文化内涵。
二、 语义构成分析
- 积 (jī): 本义为聚集谷物,引申为累积、聚集、堆积。在“积恶”中,表示恶行或罪恶的逐渐增多和长期积累。
- 恶 (è): 本义指罪过、不良的行为或品行,与“善”相对。在“积恶”中,指具体的坏行为、罪恶或恶劣的品质。
- 合成词义: “积”修饰“恶”,共同构成一个偏正式复合词,核心意义在于强调“恶”的累积性、长期性和严重性。
三、 用法特点
- 书面语色彩: “积恶”在现代汉语中属于书面语词汇,多用于较正式或文学性的语境。
- 常与特定词语搭配:
- 积恶成习 / 积恶成性: 指长期作恶,恶行已成为难以改变的习惯或本性。
- 积恶余殃: 指作恶多端,遗留给子孙后代的灾祸(源自《周易·坤·文言》:“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这是“积恶”因果报应观的典型体现。
- 积恶不悛: 指长期作恶,不思悔改(悛:悔改)。
- 区别于“作恶”: “作恶”强调进行坏事的动作或行为本身(如“他正在作恶”),是瞬时或阶段性的;而“积恶”则强调这种行为长期累积形成的状态或结果(如“他积恶甚多”),具有历时性和整体性。
四、 文化内涵
“积恶”一词蕴含着深刻的传统文化观念:
- 因果报应观: 如“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周易》)。认为善恶行为会积累并带来相应的福祸报应,“积恶”终将招致灾祸。
- 道德劝诫: 警示人们勿以恶小而为之,小恶累积终成大恶,强调防微杜渐、修身养性的重要性。
- 对恶行的定性: 将长期、顽固的恶性视为一种严重的道德败坏状态。
五、 词源与演变
“积恶”作为合成词,其概念古已有之,核心思想在先秦典籍(如《周易》、《左传》)中已有体现。其结构稳定,词义从古至今变化不大,始终围绕“累积的罪恶”这一核心。其使用体现了汉语词汇通过单字组合精确表达复杂概念的能力。
- 来源参考:王力《同源字典》,中华书局(探讨汉语词汇的源流与衍生关系);黄金贵《古代文化词义集类辨考》,上海教育出版社(分析包含文化内涵的古汉语词义)。
六、 相关成语
- 恶贯满盈: 罪恶多得像穿钱的绳子,已经穿满了一根绳子。形容积恶极多,已到末日。其中“贯”有“穿、累积”之意,与“积”义近。此成语生动体现了“积恶”达到极限的状态及其后果(通常指灭亡)。
- 来源参考:《汉语成语源流大辞典》,开明出版社。该词典详细考证了成语的出处和演变,“恶贯满盈”最早可追溯至《尚书·泰誓》。
网络扩展解释
“积恶”是一个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为长期累积恶行或结下怨仇。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基本释义
- 长期作恶
指持续性地行不善之事,导致恶行积累。例如:“查抄逆产,以清积恶”(、)。
- 结怨生仇
因长期矛盾或冲突,逐渐形成难以化解的怨恨。如《左传》中“虽其和也,犹相积恶也”。
二、出处与演变
- 古代典籍
最早见于《左传·襄公三十年》《战国策·赵策一》等,多用于描述国家或人际间的矛盾积累(、)。
- 现代用法
现多指个人或群体长期形成的恶习或恶行,如“积恶成习终难改”。
三、近义词与反义词
- 近义词:造孽、作恶、行恶(、)。
- 反义词:积德、积善。
四、用法示例
- 警示类
“福在积善,祸在积恶”。
- 社会批判
“一些地方‘买官卖官、跑官要官’积恶成习”。
五、相关哲学观念
《吴子·图国》中将“积恶”列为战争的五大起因之一,强调恶行积累对社会稳定的破坏。
如需更多例句或出处细节,可参考、的造句和古籍引文。
别人正在浏览...
隘薄伯叔八角鼓卑谦备御扁扁避寂兵多将广兵寇拨弄查禁婵娟牀公楚楚不凡赐氏蹙澳大鹏抵斗顶老动身黩祀防扼费脚手风傻風烟服席高架车辆高喻工业局过则洪都鹄鬓扈带假若饥流京钱警士金銮击壤歌困觉碌碌无能鹿皮翁马牀闹扫髻拗执偏憎前院赊迟审时度势十停首相顺身説唱文学厮觑铁器时代亭户蛙鸣蚓叫五听咸鸭蛋斜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