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棱两可的意思、摸棱两可的详细解释
摸棱两可的解释
[betwixt and between] 握持棱角,两端皆可。比喻遇事不决断可否,不分是非。亦作“模棱两可”
词语分解
- 摸棱的解释 亦作“ 摸棱 ”。谓处事态度依违,不明确表示可否。《旧唐书·苏味道传》:“尝谓人曰:‘处事不欲决断明白,若有错误,必貽咎谴,但摸稜以持两端可矣。’”世因称 苏 为“苏摸稜”或“摸稜宰相”。摸,用同“
- 两可的解释 两种可能都行我去不去两可详细解释.同时认可两种相反或对立的事物。 春秋 末 郑国 思想家 邓析 的哲学思想之一。《列子·力命》:“ 邓析 操两可之説,设无穷之辞。”.可此可彼;两者均可。《晋书·隐逸
专业解析
“摸棱两可”是一个汉语成语,原写作“模棱两可”,现两种写法均被认可。其核心含义指对事物的态度或观点含糊不清、不明确,既不肯定也不否定,试图在不同立场之间保持暧昧。该词常用于批评缺乏决断力或故意回避矛盾的行为。
从词源学角度分析,成语出自《旧唐书·苏味道传》。唐代官员苏味道为官圆滑,曾提出处事原则“决事不欲明白,误则有悔,模棱持两端可也”,后人据此提炼出“模棱两可”。现代汉语中,该词被《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收录为“态度、意见等含糊,不明确”。
在语义结构上,“摸棱”本指用手抚摸物体的棱角,比喻对事物界限的模糊认知;“两可”则强调对两种对立观点的兼容态度。语言学研究表明,该成语的否定色彩较强,多用于批评立场摇摆或责任推诿的现象。例如:“这份合同条款表述摸棱两可,容易引发法律纠纷”即典型用法。
网络扩展解释
“摸棱两可”是一个汉语成语,现多写作“模棱两可”,其核心含义指对事物的态度或观点不明确,含糊其辞,让人难以判断是非或选择方向。以下是详细解析:
1.基本含义
- 拼音:mō léng liǎng kě(或读作mó léng liǎng kě)。
- 释义:形容对问题正反两面含糊其辞,既不明确肯定也不否定,常用于批评态度暧昧、立场不坚定的言行。
2.结构解析
- 摸棱:原指触摸物体的棱角,比喻对事物边界或性质模糊感知。
- 两可:指两种可能性均可成立,即“这样也行,那样也行”。
3.出处与典故
- 源自《旧唐书·苏味道传》:“处事不欲决断明白,若有错误,必贻咎谴,但摸棱以持两端可矣。”
唐代官员苏味道因处事圆滑、不明确表态而得名“苏摸棱”,后人借此讽刺优柔寡断的作风。
4.用法与示例
- 语境:多用于贬义,描述言语、态度或决策的含糊性。
例句:
- 他对关键问题总是摸棱两可,导致团队难以推进工作。
- 政策表述若过于摸棱两可,可能引发公众误解。
5.近义与反义
- 近义词:含糊其辞、不置可否、依违两可。
- 反义词:旗帜鲜明、斩钉截铁、泾渭分明。
补充说明
- 写法争议:古籍中多写作“摸棱”,现代常用“模棱”,二者含义相同,可通用。
- 情感色彩:含明显批评意味,需根据语境谨慎使用。
如需更深入的历史用例或语言学分析,可参考《旧唐书》原文或权威词典释义。
别人正在浏览...
搬捵傍眼弊末驳斥波扰不惮烦操调策籍城郊尺翰词官丛猥单厚典型环境帝道浮动汇率敷绩敷佑关言国葬函三鹤林玉露亨畅讳生婚宦获者间道楗柅荐引及祸举音科戒怜嗟灵纲吏势鹿散门联木拨钳结弃瓢齐肃秋衣犬儿年泉壑日羽三食上清山僻事项司察送赆踏踏歌腾踏忝辱文礼误传纤长效法协心同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