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棱两可的意思、摸棱两可的详细解释
摸棱两可的解释
[betwixt and between] 握持棱角,两端皆可。比喻遇事不决断可否,不分是非。亦作“模棱两可”
词语分解
- 摸棱的解释 亦作“ 摸棱 ”。谓处事态度依违,不明确表示可否。《旧唐书·苏味道传》:“尝谓人曰:‘处事不欲决断明白,若有错误,必貽咎谴,但摸稜以持两端可矣。’”世因称 苏 为“苏摸稜”或“摸稜宰相”。摸,用同“
- 两可的解释 两种可能都行我去不去两可详细解释.同时认可两种相反或对立的事物。 春秋 末 郑国 思想家 邓析 的哲学思想之一。《列子·力命》:“ 邓析 操两可之説,设无穷之辞。”.可此可彼;两者均可。《晋书·隐逸
网络扩展解释
“摸棱两可”是一个汉语成语,现多写作“模棱两可”,其核心含义指对事物的态度或观点不明确,含糊其辞,让人难以判断是非或选择方向。以下是详细解析:
1.基本含义
- 拼音:mō léng liǎng kě(或读作mó léng liǎng kě)。
- 释义:形容对问题正反两面含糊其辞,既不明确肯定也不否定,常用于批评态度暧昧、立场不坚定的言行。
2.结构解析
- 摸棱:原指触摸物体的棱角,比喻对事物边界或性质模糊感知。
- 两可:指两种可能性均可成立,即“这样也行,那样也行”。
3.出处与典故
- 源自《旧唐书·苏味道传》:“处事不欲决断明白,若有错误,必贻咎谴,但摸棱以持两端可矣。”
唐代官员苏味道因处事圆滑、不明确表态而得名“苏摸棱”,后人借此讽刺优柔寡断的作风。
4.用法与示例
- 语境:多用于贬义,描述言语、态度或决策的含糊性。
例句:
- 他对关键问题总是摸棱两可,导致团队难以推进工作。
- 政策表述若过于摸棱两可,可能引发公众误解。
5.近义与反义
- 近义词:含糊其辞、不置可否、依违两可。
- 反义词:旗帜鲜明、斩钉截铁、泾渭分明。
补充说明
- 写法争议:古籍中多写作“摸棱”,现代常用“模棱”,二者含义相同,可通用。
- 情感色彩:含明显批评意味,需根据语境谨慎使用。
如需更深入的历史用例或语言学分析,可参考《旧唐书》原文或权威词典释义。
网络扩展解释二
摸棱两可
《摸棱两可》是一个成语,表示无法确定的事物或观点,不是明确的,有些模糊或含糊不清。
拆分部首:手(扌)+棱(木)+两(丷)+可(口),其中“扌”表示手部, “木”表示木头, “丷”表示两个十, “口”表示口。
笔画:《摸棱两可》共有11画。
来源: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清代纪昀的《四库全书》中。关于其具体来源并没有确切记录。
繁体:摸棱兩可。
古时候汉字写法:在古代,汉字的形状有所不同,所以《摸棱两可》的古代写法可能与现代略有差异。
例句:他对这个问题的回答非常摸棱两可,不愿意表明自己的观点。
组词:摸棱冲刺、摸棱两可、摸棱四顾、暧昧摸棱、含糊摸棱。
近义词:含糊其辞、暧昧不清、模棱两可。
反义词:明确、确定、清晰。
别人正在浏览...
版盖逼蹴冰花糖鼻塌唇青侧入逞辨诚谨村县促弦大防大渊献登稔电影机鼎士断梅敦勉二更返防丰靡附增干儿更新皓齿朱脣黑间鹤洲红颜白发烘影换算霍乱奸胆警闻峻特鲁菜泥滩槃互赔账乾肉樵歌怯生齐絜融通桑沧靸鞵烧卖社宰使酒骂座实情书论説阔送元二使安西竹里馆碎事童养媳望江亭亡散五百年前舞夏象为鲜秾仙枣罅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