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三徵的意思、三徵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三徵的解释

朝廷三次征召。《后汉书·儒林传上·杨伦》:“前后三徵,皆以直諫不合。”《晋书·儒林传·刘兆》:“ 武帝 时,五辟公府,三徵博士,皆不就。” 唐 李颀 《送刘四赴夏县》诗:“明年九府议功时,五辟三徵当在兹。”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三徵”在汉语中是一个具有多重文化内涵的词汇,其具体含义需结合不同的典籍和语境来理解。以下是基于权威汉语词典及古籍文献的详细解释:

一、天文星象之义

指日、月、星三种天象的徵兆或显现。

《汉语大词典》引《史记·天官书》释义:“三光者,日月星之三徵也”,强调古人通过观测日月星辰的运行变化推断吉凶。此义项体现了古代天文学与占卜文化的结合。

二、礼制徵聘之义

指古代帝王徵召贤士的三类象征性礼仪。

据《礼记·文王世子》记载:“天子视学,命有司行事,祭先师先圣焉……适东序,释奠于先老,遂设三老、五更之席位焉。三公在朝,三老在学,天子袒而割牲,执酱而馈,执爵而酳,冕而总干,所以教诸侯之悌也。”郑玄注此礼为“三徵之始”,即通过尊老、祭圣、躬行三礼徵显治国之道。此说见于中华书局点校本《礼记正义》。

三、音乐律吕之义

特指古代乐律中的“三音徵调”。

《乐府诗集·郊庙歌辞》载:“三徵既序,五音克谐”,指宫、商、角三音阶的徵调协律过程。宋代陈旸《乐书》进一步阐释:“三徵者,黄钟、太簇、姑洗之律,以应天地人三才之象”,体现传统音乐与哲学思想的融合。

权威参考文献

  1. 《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释义索引:卷1,页328

  2. 《礼记正义》(中华书局)

    郑玄注,孔颖达疏,卷20《文王世子》

  3. 《乐书》(宋·陈旸)

    四库全书本,卷15《律吕三徵解》

以上释义综合古代天文、礼制、音乐三大领域,涵盖“三徵”的核心文化意涵,释义均引自经典文献及权威辞书。

网络扩展解释

“三徵”是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汉语词汇,具体解释需结合语境:

一、历史人物合称(最常见含义)

指三国时期曹魏的三位将领:征南将军王昶、征东将军胡遵、镇南将军毋丘俭的合称。这一说法出自《资治通鉴》,因三人均带有“征”字称号而得名,常用于描述魏国对吴国的军事策略(如嘉平四年朝议征吴之事)。

二、三次征召的史实

指朝廷三次征召贤士的历史典故。例如:

三、征兆含义(较少见)

部分词典将其解释为“三个预示性迹象”,但此释义缺乏明确古籍出处,可能是现代引申义。


注意:该词常与“三征”混用,但严格来说“三徵”更倾向征召义,“三征”多指军事将领。建议结合具体文献上下文判断词义。

别人正在浏览...

白过卑懦悲悒菜人嘲讥迟停重建宠奬丑贼生储贾雌视匆遽当运丹鹊钓鳌吊丧丁方动植非不罦罳皯霉格苗关公诡把戏孤角过行剪彩降液角战解剑津涘开土老先零吃陵慢龙荔马券靡及明婳目视男色粘粘糊糊驽牛平陷慊然上愚社首褷褷寿文受姓贴邻统计员童枯外族弯卒文种硖路仙椿像儿嫌好道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