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ut an end to] 堵塞、彻底制止
杜绝一切贪污和浪费
(1).堵塞,断绝。《鹖冠子·天则》:“圣王者,有听微决疑之道,能屏谗权实,逆淫辞,絶流语,去无用,杜絶朋党之门。”《后汉书·皇后纪上·和熹邓皇后》:“﹝皇太后﹞孝悌慈仁,允恭节约,杜絶奢盈之源,防抑逸欲之兆。” 唐 王昌龄 《春怨》诗:“音书杜絶 白狼 西,桃李无颜黄鸟啼。”《红楼梦》第三六回:“﹝ 宝玉 ﹞不但将亲戚朋友杜絶了,而且连家庭中晨昏定省一发都随他的便了。”
(2).彻底制止,禁止。 郭沫若 《中国史稿》第五编第一章:“ 耆英 被迫将知府撤职,贴出杜绝 英 人入城的告示。” 叶君健 《英特纳雄耐尔》:“他希望他能杜绝官门对救灾物资的贪污盗窃活动。”
“杜绝”是一个汉语动词,表示彻底制止、消除某种不良现象或行为,使其不再发生。以下是详细解析:
词语 | 程度 | 侧重点 |
---|---|---|
禁止 | 一般 | 明令不许做(可能仍有违规) |
防止 | 中等 | 预防发生(未必彻底) |
消除 | 已完成 | 去掉已存在的问题 |
杜绝 | 最强 | 从源头切断,使其无法出现 |
若需进一步了解历史用例或语言学分析,建议查阅《现代汉语词典》或相关语义研究文献。
杜绝(dù jué)一词的意思是完全消除、彻底制止某种事物或现象,使其不再存在。它常用来表示禁止、遏制或消除某种不良、不希望的行为。
该词的拆分部首是木(mù)和亚(yà),其中木表示与树木有关的事物,亚表示与多数有相同情况或相同特点的事物组成的类的常模(一个由亚组成的类)。
杜绝总共有8个笔画,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秦朝时期。在繁体字中,杜绝的写法与简体字相同。
在古时候,杜绝的汉字写法存在一些差异。早期写法中,只有一个部首木在上方,并且两个亚组成的类的下部较为简化。而后来的写法在两个亚部分上下半部添加了一竖,使整个字形更加完整。
一些例句中可以看到杜绝这个词的使用,例如:
1. 针对食品安全问题,政府将采取一系列措施以杜绝不合格产品的流入市场。
2. 这家公司建立了严格的监管制度,以杜绝腐败行为的发生。
杜绝可以组成一些词语,例如:
1. 杜绝风险:消除或避免潜在的危险或风险。
2. 杜绝传闻:制止或消除无根据的传闻,保持消息的准确性。
一些近义词包括禁止、制止、消除等,它们都强调对某种行为的阻止或抑制。相反,一些反义词有宽容、放任、容忍等,它们强调对某种行为的容忍或允许。
帮缚罼罕敝帚自享草帖鹑悬骀浩诞宕道妆凋胡蹀虚东兵反北废寝忘飧分委概状功筑关鼓裹尸黑盐衡虑困心核燃料红雨呼嚎会期魂质僭窃焦沙烂石棘霸济渡解绶进德京市警训拉巴练红六珈麻纺妙舌黏巴呕夷陪审制迫拶起面青脉青铜钱认爲荣忝入闱桑杨三立生像申控肃截倘然蹄声投栖退抑拖牀校数霞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