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losely question] 诘问谴责
诘责甚厉
(1).责问。《汉书·翟方进传》:“ 咸 詰责 方进 ,冀得其处, 方进 心恨。” 宋 叶适 《朝请大夫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陈公墓志铭》:“上蹙然,遂极论踰数刻,因以公语詰责执政。” 鲁迅 《朝花夕拾·藤野先生》:“有几个和我熟识的同学也很不平,一同去诘责干事托辞检查的无礼。”
(2).诘问索求。《旧五代史·唐书·李继韬传》:“吾仲兄被罪,父子诛死。大兄不仁,略无动怀,而便蒸淫6*妻妾,詰责货财。惭耻见人,生不如死。”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诘责汉语 快速查询。
诘责(jié zé)是汉语中表示严厉追问和责备的复合动词,其核心含义包含以下四个层次:
一、词源与结构解析 该词由"诘"(追问)与"责"(责备)两个语素构成,最早见于先秦典籍。《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2012)将其定义为"追问并责备",强调通过系统性的盘问来追究责任。其构词方式属于联合式复合词,两个语素在语义上形成递进关系。
二、文献用例举证 班固《汉书·艺文志》记载:"武帝时,军政杨仆捃摭遗逸,犹未能备,后遭巫蛊事,典籍散乱,诏光禄大夫刘向校经传诸子诗赋,每一书已,向辄条其篇目,撮其指意,录而奏之。会向卒,哀帝复使向子歆卒父业。歆于是总群书而奏其《七略》,故有《辑略》,有《六艺略》,有《诸子略》,有《诗赋略》,有《兵书略》,有《术数略》,有《方技略》。今删其要,以备篇籍。"这段记载中虽未直接使用"诘责",但完整呈现了汉代文献整理过程中可能涉及诘责的问责场景。
三、现代汉语应用特征 根据《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该词现多用于书面语境,特指对重大过失或原则性问题进行的正式追责。其语义强度介于"质问"与"谴责"之间,具有追究责任与要求解释的双重内涵,常见于法律文书、行政公文及新闻报道。
四、近义辨析 相较于"质问"强调询问过程,"谴责"侧重道德评判,"诘责"更突出问责的法定性和程序性。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商务印书馆,1980)指出,该词的适用对象多指向职务行为或契约义务范畴的失责行为,具有明确的追责指向性。
“诘责”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jié zé,其核心含义是通过质问、谴责的方式指出他人过错或错误行为。以下是详细解释:
质问并责备
指通过追问和批评的方式追究责任,带有要求对方解释或改正的意图。例如:鲁迅在《朝花夕拾·藤野先生》中提到,同学因不满学校干事的无礼行为而“一同去诘责干事”。
责问
强调以严厉态度质问对方的过失。如《汉书·翟方进传》记载:“咸诘责方进,冀得其处”,意为通过责问寻求真相。
诘问索求(较少见)
在部分古籍中,还可指通过追问来索取某物或答案。例如《旧五代史》描述李继韬“诘责货财”,即通过质问强求财物。
“诘责”语气较严肃,通常用于正式或激烈批评的语境,需根据上下文判断具体指向“质问”还是“谴责”。如需进一步了解古籍用例,可参考《汉书》或鲁迅相关著作的原文分析。
辩释残杯冷炙谗哳超然迈伦汊子趁墟迟晖充腹纯风啖说达生玷汙雕觞跌跌滚滚断缐鹞子多敢帆力芣苡公义挂货官壶规卿希牧禾黍之悲秽駡甲令脚光絜廉进旅退旅具耳滥行裂裳裹膝流循履行緑珠坠楼昧心钱蒙幼民产鸣咤撚支蹑步庖丁解牛评分皮箧惬素日屈入用撒嘴韶钧书斋剧素着贪渔田原突突囔囔韡萼亹焕微津輼车污涂相人蟹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