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饬的意思、通饬的详细解释
通饬的解释
犹通令,把同一命令发往各地。 郑观应 《盛世危言·禁烟上》:“通飭天下,将食烟人户逐一查明,无论官商军民,编成烟籍,谓之烟民。” 郭沫若 《反正前后》第一篇一:“新任监督突然来接事的那天的下午,把我们斥退了八个人禀报上去通饬全省了。”
词语分解
- 通的解释 通 ō 设有阻碍,可以穿过,能够达到:通风。通天。通气。通宵。通行。通过。通衢。贯通。四通八达。曲径通幽。 懂得,彻底明了:通晓。通彻。通今博古。通情达理。 传达:通令。通讯。通报。通告。通知。通缉。
- 饬的解释 饬 (飭) ì 整顿,使整齐:整饬纪律。 古同“敕”,告诫,命令。 谨慎:“程元凤谨饬有余,而乏风节”。 古同“饰”,巧饰。 笔画数:; 部首:饣;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通饬"是一个汉语词汇,属于书面用语,尤其多见于旧时官方文书或历史文献中。其核心含义是:普遍地命令、通知或告诫。
具体释义如下:
-
含义:
- 通:表示普遍、全面、遍及。
- 饬:本义为整顿、整治,引申为命令、告诫、使之谨慎遵行。
- 通饬:合起来指上级对下级普遍地、全面地发布命令、指示或告诫,要求所辖范围内的所有对象都知晓并执行。它强调命令的广泛性和强制性。
-
词性:动词。
-
用法与语境:
- 主要用于官方、行政或管理语境,常见于政府公文、法令、规章或上级对下级的指令中。
- 例如:“通饬各属遵办”(命令所有下属部门遵照办理)、“通饬全国”(命令全国范围)。
- 它带有一定的正式性和强制性色彩,指示对象需要普遍遵守。
-
与现代词汇的关联:
- 其含义与现代汉语中的“通令”、“通告”、“普遍要求”、“下令执行”等词有相似之处,但“通饬”更具书面语和历史色彩。
-
常见于:历史档案、法律条文(尤其是旧律)、官方文书、历史小说或描述古代/近代行政管理的文献中。
权威来源参考:
- 《汉语大词典》:对“通饬”的解释明确指向“通令”的含义,强调其作为官方命令的性质。来源: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虽未直接收录“通饬”,但对“饬”字的释义(命令、告诫)和“通”字的释义(普遍、整个)可以准确推导出“通饬”的含义。来源:商务印书馆。
- 古代法律文书与行政公文:在明清乃至民国时期的官方文件中,“通饬”一词频繁出现,用于下达需要普遍执行的命令或禁令,是当时行政术语的重要组成部分。来源:各类历史档案汇编及法律文献研究。
网络扩展解释
“通饬”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tōng chì,主要用于书面语或历史文献中。以下是综合多个来源的详细解释:
1.基本释义
“通饬”意为通令,指将同一命令或指示同时下发至多个地方或部门,强调统一性和广泛性。例如:
- 郑观应在《盛世危言·禁烟上》提到:“通飭天下,将食烟人户逐一查明”,指朝廷向全国发布禁烟命令。
- 郭沫若在《反正前后》中描述:“通饬全省”,即向全省下达统一指令。
2.字义拆解
- 通:表示普遍、全面。
- 饬:原意是“整治”“整顿”(如中“整饬”),在“通饬”中引申为“命令”“告诫”,与“敕”(皇帝诏令)相通。
3.用法与语境
该词常见于官方文书或历史叙述,体现自上而下的权威性指令。例如:
- 清末新政时期,政府常“通饬”各省推行改革。
- 现代用法较少,多见于研究文献或仿古表达。
4.近义词与关联词
- 通令:最直接的近义词(、)。
- 谕令、颁布:语义相近,但侧重不同。
5.注意事项
- 读音:注意“饬”读作chì,易与“饰”混淆。
- 现代适用性:当代日常交流中较少使用,多用于学术、历史或法律文本。
若需进一步了解“饬”的演变或相关古汉语用法,可参考权威词典(如《汉语大词典》)或历史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阿嚲回埃及艺术嗷嗷无告拔树撼山不消说部帐财产漕国册功差率倡母产蓐斥免从跸悼词大有裨益雕困地栗帝灵帝网低幽讹变孤犊触乳锅巴孤峭诲色鹄卵金徒机器脚踏车可耐硁鄙良贾深藏鍊术落钞麦气缦缦难耐捻熄迁声期合驱愁曲衍荛子三六九等羶食射饮时阙实体词实状书号嘽嘽田舍子通课司头顶头推赞瓦抠玩耍帏箔不修无所用之贤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