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的一种礼仪。谓主人为宾客洗爵时,宾客于西阶上北面而拜,表示感谢。《礼记·乡饮酒义》:“拜至、拜洗、拜受、拜送、拜既、所以致敬也。” 孔颖达 疏:“拜洗者,谓主人拜至讫,洗爵而升,宾於西阶上北面而拜,拜主人洗也。”
“拜洗”是古代礼仪中的一个环节,指主人在宴饮时为宾客洗爵(酒器)时,宾客在西阶上面朝北行拜礼以示感谢。其核心含义与流程如下:
基本定义
根据《礼记·乡饮酒义》记载,“拜洗”属于乡饮酒礼中的致敬环节之一,具体指宾客在主人洗爵时,立于西阶北侧行拜礼,表达对主人亲自清洁酒器的谢意。这一动作体现了古代礼仪中主客相互尊重的原则。
具体流程与位置
在礼仪进行中,宾客会先接受主人“拜至”(迎接之礼),随后主人开始洗爵。当主人洗爵完毕准备斟酒时,宾客需在西阶上方、面朝北方的位置行拜礼,即“拜洗”。这一方位选择与古代建筑中的阶位尊卑有关,西阶为客位,北面则象征对主人的敬意。
文献依据与注解
孔颖达在《礼记正义》中进一步解释:“拜洗者,谓主人拜至讫,洗爵而升,宾於西阶上北面而拜。” 说明“拜洗”与“拜至”“拜受”等环节共同构成完整的致敬流程,强调礼节的连贯性。
现代应用
该词属于古代特定礼仪用语,现代汉语中已无实际使用场景,仅见于历史文献或相关研究。
《拜洗》是一个四字动词词组,意为受人洗礼并表示谢意。其中,拜表示恭敬、致谢的行为,洗表示受人洗礼、喷洒水或液体的行为。
《拜洗》这个词的拆分部首是手部(拆分词:挂、提)和水部(拆分词:沐、濯),总共有13个笔画。
《拜洗》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礼仪和宗教仪式。在古代,人们在受洗礼时,会接受对方喷洒水或液体的祝福,并表达自己的谢意。
繁体字 "拜洗" 的写法与简体字相同,没有任何差别。
在古代,汉字的书写形式会有一些变化。根据字形演化的历史,古时候《拜洗》这个词的写法可能存在一些差异,但其基本意义和字形结构并没有改变。
1. 他表示虔诚地拜洗,感谢神灵的庇佑。
2. 我们在婚礼上向父母拜洗,表达对他们养育之恩的感激之情。
拜拜、洗礼、洗手、洗澡、拜访
谢谢、感谢、致意、致谢、道谢
冒犯、无礼、忽视、不谢、不知感恩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