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傅婢的意思、傅婢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傅婢的解释

侍婢。《汉书·王吉传》:“﹝ 崇 ﹞为傅婢所毒,薨,国除。” 颜师古 注:“凡言傅婢者,谓傅相其衣服衽席之事。一説,傅曰附,谓近幸也。”《后汉书·吕布传》:“ 卓 又使 布 守中閤,而私与傅婢情通,益不自安。”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序致》:“禁童子之暴謔,则师友之诫,不如傅婢之指挥。”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傅婢是古代汉语中的复合词,指负责教导、辅佐贵族子女礼仪与生活的侍女。其释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一、本义解析

  1. 字义构成

    • 傅:本义为“教导”“辅佐”,如《说文解字》释“傅,相也”,引申为教育、辅育职责。
    • 婢:指侍女、女仆,身份低于主人,承担侍奉工作。

      合称“傅婢”,特指兼具教养职能的侍女,区别于普通仆役。

  2. 职能定位

    傅婢需通晓礼仪规范,协助贵族家庭教养子女,职责包括:

    • 日常言行教导(如进退礼仪);
    • 生活起居照料;
    • 文化启蒙(如诗书基础传授)。

二、历史语境与文化内涵

  1. 社会背景

    盛行于周代至汉唐的贵族家庭,反映古代“仕宦之家重教养”的传统。傅婢多选自知书达理、品行端正者,如《礼记·内则》载“择于诸母与可者……使为子师”, 其角色类似“女师”。

  2. 与“保母”“傅母”的关系

    • 保母:侧重生活照料(如《仪礼》言“保母,安其居处”);
    • 傅母:更重德行规训(如《古列女传》载“傅母匡其过失”);
    • 傅婢:兼具二者职能,但身份低于傅母,属仆役阶层。

三、文献例证

  1. 《汉书·王莽传》:

    “(王莽)事母及寡嫂,养孤兄子……敕傅婢不得与语。”

    此处“傅婢”即侍奉教导家族子女的侍女,王莽为显清廉,禁止子女与之交谈。

  2. 《后汉书·列女传》:

    鲍宣妻桓少君“归侍御服饰,著短布裳,与宣共挽鹿车归乡里,拜姑礼毕,提瓮出汲”,其婚前应有傅婢教导家务技能。


四、语义演变

明清后,“傅婢”一词渐少用,职能分化至“教养嬷嬷”“女先生”等角色,或并入“丫鬟”泛称中,但“教导侍女”的核心含义未变。


参考资料:

  1. 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
  2. 班固《汉书·王莽传》(中华书局点校本)
  3. 范晔《后汉书·列女传》(中华书局点校本)
  4. 《礼记·内则》(上海古籍出版社)
  5. 刘向《古列女传》(国家图书馆藏明刻本)

网络扩展解释

“傅婢”是古代汉语中的词汇,其含义在不同文献中略有差异,但核心解释如下:

基本释义

“傅婢”指侍婢(即侍奉主人的婢女),常见于古代典籍中。例如:

词源与用法

  1. 词义解析:
    • “傅”可通“附”,意为亲近、随侍;
    • “婢”指女性仆役,合称“傅婢”即指贴身服侍主人的婢女。
  2. 职能范围:
    • 负责主人的日常生活,如整理衣物、衾席等;
    • 部分文献中隐含“近幸”之意,可能涉及更私密的侍奉。

注意差异

部分现代词典(如)将其解释为“虚伪奉承”的成语,但此说法缺乏权威古籍支撑,更可能是误传或混淆。建议以《汉书》《后汉书》等经典文献的释义为准。

别人正在浏览...

哀乌郎案甲休兵抱犊惫劳部封不稳便餔糟啜醨不知去向斥苦黜罢出幸登虚颠蕀鼎象防宿锋铄高八度广州市海屋添筹黄状划样虎豹九关胡做奖杯角铁机釜急煎煎狂慧枯株朽木老荆两鼠斗穴乱道卖空满纸空言孟襄阳幕吏旁蟹赔钞铅部撬杆砂皂神羞渗渍衰惰水冲枢庭丝纶阁松阿天机不可泄露通利头羹无成五方幢物极必返相思木响榻仙驾襳襹哓喋携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