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废黜放逐。 唐 刘知几 《史通·疑古》:“歷观自古人君废逐,若 夏桀 放於 南巢 ……语其艰棘未有如斯之甚也。”
“废逐”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fèi zhú,其核心含义为“废黜放逐”,多用于描述古代君主或权贵因失势被罢免官职并流放他处的行为。以下为详细解析:
基本含义
指通过政治手段剥夺某人的官职、权力,并将其强制驱逐到偏远地区。例如《史通·疑古》中记载的“夏桀放于南巢”,即夏朝末代君主桀被废逐至南巢的历史事件。
语境应用
多用于描述古代帝王、臣子因失宠、政变或罪责而遭受的双重惩罚(罢免+流放),带有强烈的政治贬斥色彩。
废(fèi)
本义为“停止使用”,引申为“废弃、罢黜”。如“废帝”指被罢黜的帝王,“废弛”指政令失效。
逐(zhú)
原指“追赶”,后衍生为“驱逐、流放”。如“逐客令”即驱逐宾客的命令,“随波逐流”则保留其原始含义。
唐代史学家刘知几在《史通·疑古》中写道:“历观自古人君废逐,若夏桀放于南巢……语其艰棘未有如斯之甚也。”
此句通过列举夏桀被废逐的案例,强调此类惩罚的严酷性。
如需更深入的历史案例或语义演变,可参考《史通》《古代汉语词典》等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