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废黜放逐。 唐 刘知几 《史通·疑古》:“歷观自古人君废逐,若 夏桀 放於 南巢 ……语其艰棘未有如斯之甚也。”
废逐是古汉语中的复合词,由“废”与“逐”二字组合而成,其核心含义指罢免官职并加以驱逐流放,多用于描述古代政治人物因失势或触怒统治者而遭受的严厉惩罚。以下从语义、用法及历史背景展开分析:
指废除、罢黜,特指剥夺官职或权力。如《史记·项羽本纪》载“项羽废义帝”,即剥夺其帝位。
来源:《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指驱逐、放逐。《说文解字》释为“追也”,引申为强迫离开原地。如《左传》中“放逐四凶”。
来源:《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二字连用强调“先罢免再驱逐”的递进惩罚,属古代政治刑罚的一种,常见于史书对权臣、皇族的处置记载。
唐代李德裕因“牛李党争”失败,被唐宣宗废逐至崖州(今海南),最终病逝于贬所。此事载于《新唐书·李德裕传》,体现“废逐”的终极性。
来源:《新唐书》(中华书局点校本)
明代建文帝旧臣方孝孺因拒绝为朱棣(永乐帝)起草即位诏书,遭废逐后诛十族。此案例凸显“废逐”常伴随更残酷刑罚。
来源:《明史·方孝孺传》(中华书局)
来源:《汉语近义词辨析手册》(北京大学出版社)
《汉语大词典》明确释为:“罢黜放逐 ”。例证引《资治通鉴·唐纪》:“(李林甫)屡起大狱,废逐贵臣。”
来源:《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第10卷)
“废逐”是古代中国政治生态的特定产物,其严酷性反映了封建王朝权力斗争的残酷性,需结合具体历史语境理解其深层意涵。
“废逐”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fèi zhú,其核心含义为“废黜放逐”,多用于描述古代君主或权贵因失势被罢免官职并流放他处的行为。以下为详细解析:
基本含义
指通过政治手段剥夺某人的官职、权力,并将其强制驱逐到偏远地区。例如《史通·疑古》中记载的“夏桀放于南巢”,即夏朝末代君主桀被废逐至南巢的历史事件。
语境应用
多用于描述古代帝王、臣子因失宠、政变或罪责而遭受的双重惩罚(罢免+流放),带有强烈的政治贬斥色彩。
废(fèi)
本义为“停止使用”,引申为“废弃、罢黜”。如“废帝”指被罢黜的帝王,“废弛”指政令失效。
逐(zhú)
原指“追赶”,后衍生为“驱逐、流放”。如“逐客令”即驱逐宾客的命令,“随波逐流”则保留其原始含义。
唐代史学家刘知几在《史通·疑古》中写道:“历观自古人君废逐,若夏桀放于南巢……语其艰棘未有如斯之甚也。”
此句通过列举夏桀被废逐的案例,强调此类惩罚的严酷性。
如需更深入的历史案例或语义演变,可参考《史通》《古代汉语词典》等文献。
哀家梨阿屯百举百全本家辨眼辨雨冰销叶散剥肤采香泾谄侧齿决麤厉大风大浪垫本兜巾赶市跪石汗珠狡谋胶水嗟悔无及疾革精兵简政荆州市救驾咎戾救守激飏橘红骏犇靠天田克苦客栈隆泰鸾扃藘蕠率御慢堕疲弊嚬伸弃绝庆币羣季佉沙日要瑞士人赏要水光接天硕鼠泰清逃佃痛叱通统危辙渥洼污抔吴岳香茶香魂新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