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山之玉的意思、昆山之玉的详细解释
昆山之玉的解释
昆山:昆仑山。昆仑山的美玉。比喻杰出的人才。
词语分解
- 昆山的解释 亦作“崐山”。.山名。 昆仑山 的简称。《吕氏春秋·重己》:“人不爱 崑山 之玉, 江 汉 之珠,而爱己之一苍璧小璣。” 晋 潘尼 《赠侍御史王元贶》诗:“ 崐山 积琼玉,广厦构众材。”.山名。在
- 玉的解释 玉 ù 石头的一种,质细而坚硬,有光泽,略透明,可雕琢成工艺品:玉石。玉器。玉玺(君主的玉印)。抛砖引玉。金玉良言。玉不琢,不成器。 美,尊贵的,敬辞:玉泉。玉液(美酒)。玉言。玉姿。玉照(敬称别人的
专业解析
"昆山之玉"是一个源自中国古代的成语,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以下从汉语词典角度对其详细解释:
一、基本释义
指昆仑山所产的美玉,后比喻极其珍贵稀有的事物或杰出人才。
出处:最早见于战国末期李斯《谏逐客书》:"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 (《史记·李斯列传》引录)。
二、文化内涵解析
-
本义溯源
昆仑山(古代多指西域和田玉产地)自古以盛产优质玉石闻名。古人视其为"万山之祖",所产玉石因质地温润、色泽纯净被奉为珍宝,《淮南子》称"昆山之玉瑱"为天下至宝 (《淮南子·俶真训》)。
-
引申象征
- 珍稀性:因昆仑山险远,采玉艰难,故以"昆玉"代指世间罕有之物。
- 高洁品性:玉在传统文化中象征美德(如《说文解字》:"玉,石之美有五德者"),故"昆山之玉"暗喻人品高洁、才华卓绝者 。
-
历史典故
李斯借"昆山之玉"劝谏秦王嬴政:秦国本土不产美玉,却因君主珍视他国珍宝而强盛,引申为治国当广纳贤才的哲理 。
三、权威典籍佐证
- 《汉语大词典》
释义:"昆山,古代传说产玉之山。昆山之玉指极珍贵之物。"(上海辞书出版社,1994年版)
- 《成语源流大词典》
指出其演变:"由物及人,喻指难得的人才。"(刘洁修编著,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
- 《史记》注疏
唐代司马贞《史记索隐》释:"昆冈在于阗国,出美玉。"印证其地理渊源 。
四、近义与关联表达
参考文献
- 司马迁. 《史记·李斯列传》. 中华书局.
- 刘安. 《淮南子》. 上海古籍出版社.
- 许慎. 《说文解字》. 中华书局.
- 戴圣. 《礼记》. 中华书局.
网络扩展解释
“昆山之玉”是一个汉语成语,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以下要点进行解释:
1.基本释义
- 拼音:kūn shān zhī yù(注音:ㄎㄨㄣ ㄕㄢ ㄓ ㄩˋ)。
- 字面义:指昆仑山出产的美玉。古代传说这种玉石经炉火焚烧三天三夜仍不褪色,被视为玉中极品。
- 比喻义:比喻杰出的人才或珍贵的宝物。
2.出处与典故
- 源自战国时期李斯的《谏逐客书》(又名《上书秦始皇》),原文为:“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
- 李斯借此强调秦国汇聚天下英才与珍宝,以劝谏秦王广纳贤才。
3.用法与例句
- 语法功能:多作宾语,用于比喻句。
- 例句:
- 李斯原句:“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
- 清代曾国藩《郭璧斋先生六十寿序》中亦引用:“昆山之玉,邓林之大木,生非不材也。”。
4.相关扩展
- 近义词:昆山片玉、昆仑之球琳。
- 文化内涵:既象征物质珍宝,也体现对卓越人才的推崇,反映古代“以玉喻德”的传统观念。
5.权威参考
- 可进一步查阅《汉语辞海》《汉典》等工具书,或李斯《谏逐客书》原文。
以上内容综合了多个来源的考据,确保解释的准确性与丰富性。
别人正在浏览...
榜童暴裂不从岔路呈请嗤怪雴霫丹哥典钱雕心鴈爪雕钻断笔杜蔽方别分谤凤岭覆芘怪妄鳏嫠归畆隳慢浑乱尖新韭菁九龄酒生龛剪可虞客枕旷古奇闻冷若冰霜离间灵峻马鬐妙算神机觅举迷窍扭拽疈事衾服清便请蹯秦镜高悬秋孛辘诠词券书涉目事过事用授衣月熟橡胶馊酸探讯天度土溜托旧香堂肖化嚣讼锡锭